
自“南京会议”(1980 年)召开以来,西方民族音乐学研究理念、研究方法、研究视角逐渐进入中国音乐学界,在四十余年的发展中,民族音乐学学科观念对中国学者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间的冲突、博弈、争论日渐显著,尤其是对本土化“田野”与“方法”经验的探讨延续至今。90 年代以来,伍国栋的《民族音乐学概论》(1997 年,2012 年)、杨民康的《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2008 年)、张伯瑜编译《西方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2007 年)和《世纪之交的西方民族音乐学理论》(2012 年)等力作,为民族音乐学在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教学理论层面的探索提供了诸多启示。而赵书峰所著的《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十六讲》(下文简称《十六讲》)正是在传承前辈文脉基础上又一部探讨民族音乐学实践层面的专业教材,同时也是作者在多年来躬身田野,尝试跨界方法理念基础上,集中展现民族音乐学前沿论域与学术动态的匠心之作。
《十六讲》依据当下高等艺术院校32 学时/16周的课程模式,设计了十六讲专题。首先,关注学术史与方法论的发展,围绕“田野”“文献”“方法论”三者间的关联,来谈当代民族音乐学基础学养训练的必要性;其次,着眼于西方民族音乐学理论的“本土化”趋势,以表演民族志、口述音乐史、影像音乐民族志的实践为例,探寻音乐民族志书写的“中国经验”;最后,追踪学术热点,聚焦关键词汇,以瑶族、满族田野实录为载体,阐明音乐身份的建构与文化认同多层级互动关系,通过对音乐与“路”文化空间关系的探讨,为跨族群、跨区域、跨文化音乐的交往、交流、交融研究拓宽了新思路。总览全书,作者着重关注本硕学生的阅读感受, 以清晰的逻辑布局, 深入浅出地引导读者认知本专业的学术史轨迹,洞悉近年来民族音乐学论域的前沿转向,呈现出多维度的研究视域,对高等艺术院校民族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有着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一部实用的民族音乐学教科书
教材作为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媒介,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关于民族音乐学教材的使用大致经历了萌芽期对梅里亚姆(Alan6P.Merriam)《音乐人类学》(1964 年)、海伦·迈尔斯(Helen6Myers)《民族音乐学导论》(1992 年) 等西方经典的学习借鉴; 拓展期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等一批民族音乐学家注重学科概念与理论范式的本土化探讨;发展期当下如《十六讲》《民族音乐学关键词》等个性化教材的深度挖掘。其中《十六讲》是作者历经五年实践而打磨的一部普及性教材书籍,阅读全文给笔者最大的感受是新颖与便捷,个性与巧思,其书写风格明显受布鲁诺·内特尔(Bruno&Nettel)《民族音乐学研究:31 个论题和概念》中“音乐”“田野”“文化”“多元”结构编排的影响, 而两本书同是作为初学者的入门书籍,教科书性质的材料。不同的是从教材价值而言,《十六讲》更偏向于工具性、实用性价值,以十六章专题的方式清晰地呈现出当下民族音乐学研究的热点论题与趋势, 每一讲专题支撑文献数量多、纵深广,尤其是在专题最后作者设置了推荐阅读文献栏,将相关领域内的中外文献列举其中,旁征博引立论充分,有助于高校民族音乐学专业学生宏观知识体系的培养,符合高校教学类书籍的定位。
其次,围绕高校教材目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其一, 技能实践目标: 田野考察是民族音乐学立身之本。书中对田野工作经历与经验的总结贯穿始终,强调合格的民族音乐学学者应具备从书斋走向田野,从定点田野走向移动田野的学养技能。其二,综合育人目标:理论思维是民族音乐学动力之源。作者对于后现代理论思潮的转向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书中以历史文献学、历史民族音乐学、音乐口述史、结构主义与符号学、后现代主义理论、族群边界与文化认同、变迁等跨学科交叉论域,对“音乐”与“文化”的互动进行多维解读,引导学生跨学科思维方法的接通,培养其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历史田野”实践与反思
田野工作是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根本,一直以来民族音乐学都遵照学理传统长期关注活态的、共时层面的音乐研究, 尤其重视对音乐的在场文本,即“结局”研究,对其背后的“历史轨迹”重视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