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产业“小山变大山”整合经营之道
作者 许霏
发表于 2024年12月

安徽省宁国市是国内最早命名的“中国山核桃之乡”。“小山变大山”是宁国市以村民组为单位,破解山场碎片化难题,推动山核桃产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原创改革形式。

截至2024年7月20日,全市67个村民组1723户林农已完成置换工作,整合山场涉及总面积6.5万亩,单户山场平均减少5.05片,最多减少20余片。2023年,首个“小山变大山”试点村——南极乡杨狮村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70.4万,同比增长90.68%。

改革的优势已然呈现出来。

“小山变大山”为何步调不一

宁国市19个乡镇街道中有9个乡镇有山核桃分布,9个乡镇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2022年—2024年)呈现出时间与空间上的不均衡现状。具体原因如下:

产业基础不同。宁国市9个产区中,南极乡、甲路镇、万家乡一直处于优势地位,体现在山核桃面积、产量、产值、从业人数、企业数量、人均收入、收入占比上,三个乡镇总体上以山核桃为主导产业。如,南极乡山核桃林面积7.5万亩,年产量400-500万斤,产值达到亿元,山核桃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为60%;万家乡山核桃林面积7.5万亩,年产量500万斤,产值1.2亿元,山核桃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为70%;甲路镇山核桃林面积7.1万亩,年产量300万斤,产值8000多万元,从业人员1.2万人,山核桃加工企业4家。与其他6个乡镇相比,这三个乡镇多年来都是全市山核桃产业中的“佼佼者”“优等生”,良好的产业基础使“小山变大山”改革得到群众积极响应、山场的整合进程非常顺利。

思想认知差异。各产区在时间、空间上改革创新意识程度不同。改革初期,各产区林农的传统观念、短视眼光、守旧心理成为改革前期的主要阻碍。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产区思想开放、认知较高的林农认识到改革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开始参与到“小山变大山”改革和山核桃产业振兴相关行动中:

2019年,万家乡云山村里村村民组完成宁国市第一例“一山多户”成片托管;2020年1月1日,甲路镇石门村山脚下村民组率先在国内产区自发签订禁用除草剂承诺书;2022年1月,南极乡杨狮村茶厂组率先完成“小山变大山”改革;2022年霞西镇石柱村试点成立宁国市霞西镇石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为安徽集体经济组织全程托管山核桃的首例。

本文刊登于《中国商人》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