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塑造数智化财务人才新未来
作者 李心
发表于 2024年12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技创新驱动的新经济正蓬勃兴起,这要求教育领域探索新育人模式以适应这一需求。面对挑战,高校亟须整合学界与业界资源,加速数智化财务人才的专业建设,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型会计人才。

在此过程中,学界与行业企业的协同创新育人非常必要。应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其与财会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校企合作机制灵活调整课程,确保教育内容与区域人才需求精准对接。这将提升高职院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效能,并开创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推动高职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

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面向岗位不聚焦,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加速,以及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普及,传统会计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渐行渐远,具体表现如下:首先,专业设置与岗位需求不匹配,传统会计专业课程难以满足数字化商业企业的新要求。其次,课程体系落后,当前会计教育缺少大数据财务分析、财务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商业智能与数据可视化等相关课程。最后,知识点陈旧,实践操作部分更新缓慢,导致学生毕业时所学可能已过时。

传统会计人才虽储备丰富,但数智化会计专业人才却十分稀缺。据财政部数据,我国拥有初级会计资格者577万、中级217万、高级仅18万,显示出会计人才供给以初级为主、中高端人才明显不足。当前社会评价会计人才仍侧重会计实务能力,虽能紧跟财税会计改革和经济业务要求,反映最新财税政策变化,却忽视了数智化时代对会计信息处理能力的考量,导致现有会计人才的知识技能难以满足新业态要求。随着产业变革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对人才需求的层次也随之提升。因此,高校人才培养转型刻不容缓,需紧密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与财会专业教育深度融合,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灵活调整课程,实现人才培养的顺利转型。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使得校企合作难以维系。学校与企业作为两种不同性质的机构,在合作中面临三大核心挑战:其一,合作模式常依赖“联合”“共建”等形式,缺少系统的组织章程和纪律规范,容易变得松散,管理难度大。

本文刊登于《中国商人》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