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不少产业供应链都遭遇了显著挑战,半导体产业亦未能幸免。当前,半导体产业链呈现出扁平化与区域化的发展趋势,这使得我国半导体产业供应链面临颇为严峻的考验,部分国内半导体企业甚至遇到了供应链中断的问题。为了确保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稳定运行,应当充分重视并推进贸易便利化相关工作。
贸易便利化相关理论
交易成本和契约理论。企业行为的分析需要用到交易成本和契约理论,尤其在供应链领域,它作为理论基础发挥着重要作用。交易成本的产生,与交易频率、交易不确定性以及资产专用性息息相关。在使用价格机制时,往往伴随着一定的成本支出,企业在日常运营中也会面临诸如合同履约、监督执行、谈判协商,以及信息收集等多种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可进一步细分为事前费用与事后费用。事前费用由于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此,在交易前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于确保交易安全性至关重要。而事后费用则更多地涉及对可能影响交易关系的各种因素的考量,这要求双方在事前对交易条款进行修订与调整,以清晰界定各自应承担的成本范围。影响交易费用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信息不对称、机会主义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等,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新贸易理论。贸易理论分为传统理论和新理论两大类别。传统理论主要聚焦于产业间贸易的研究,而新理论则从企业异质性的视角出发,对投资、贸易现象进行分析。在国际贸易的推动下,企业得以实现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有效提升整个产业的总体生产率。随着运输成本的降低以及关税的降低,不仅原本生产率较高的企业能进一步增强其出口能力,就连那些生产力相对较低的企业也获得了出口机会。这一变化在产品层面的贸易流量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为贸易二元边际提供了理论支撑。企业既可以选择扩大原有产品的出口规模,也可以开拓新产品线,增加出口产品的多样性。此外,制度质量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着深远影响。由于合约往往存在不完全性,许多跨国公司更倾向于在企业内部进行交易活动,以降低交易风险,确保交易顺利进行。
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理论。近些年,国际分工逐渐展现出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导的趋势。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众多产业内的产品通过外包方式被分散至世界各地,成为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企业贸易网络日益拓展,双向贸易特征愈发明显。这种跨国界的生产模式,使得各地生产的不同产品能够更好地发掘国际贸易的发展潜能。全球价值链是指全球范围内生产产品总值的累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间品贸易。在产品细分与生产过程中,企业因成本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竞争优势,这些差异部分源于地区制度的差异。为了促进贸易的顺利开展,提升贸易的层次与潜力,关键在于减少贸易摩擦、提升制度质量,从而明晰产权,为企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奠定基础。
贸易便利化政策下的中国半导体产业供应链现状
宏观情况。世界半导体市场预测机构的数据显示,亚太地区在半导体市场中占有领先地位,占比高达6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