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且曲折的阅读与对话
作者 陈平原
发表于 2024年12月

这是一本写了35年的小书。开篇是写于1989年底的《为人但有真性情》(后成为《念王瑶先生》第六节),殿后则是十天前完工的《什么“足迹”,如何“讲述”》(即《跟着走与接着做》第一节)。全书之所以如此写写停停,与个人心绪起伏有关,但也牵涉世事变迁与学界风云。也就是《风雨读师四十载》小引所说的:“他的风雨,我的风雨,两代人的风雨交叉重叠。”

自1984年9月入燕园攻读博士学位,到1989年12月王瑶先生病逝上海,满打满算,我亲承教诲的时间只有五年半。但先生去世后,我通过阅读遗著、参与编书、讲授课程、组织纪念/研讨会等,一直与其保持学术及精神上的对话。可作为印证的,便是这册小书。全书5章,只有初刊《文学评论》2014年第4期的《八十年代的王瑶先生》属于专业论文,其余4章都近乎随笔——不是评传,也不是论著,而是从某一弟子的立场出发,明显带有个人感情的“随想”与“杂说”。其中很多引申发挥,更像是工作汇报,主要讲述王先生去世后,学界以及我本人的思考与作业。

打头阵的《念王瑶先生》,文末所署写作时间是1999年7月9日,目的是“纪念先生逝世十周年”。可那其实是一篇集合之作,“连缀若干旧文而成”,模仿的是王先生的《念朱自清先生》与《念闻一多先生》。该文第二节初刊《文史知识》1993年第1期、第三节收入拙著《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第四节初刊《书城》1995年第3期、第五节初刊《光明日报》1997年2月12日、第六节初刊《鲁迅研究月刊》1990年第1期,只有第一节是新写的。

2014年5月7日,为纪念王瑶先生100周年诞辰,北京大学召开了“精神的魅力——王瑶与20世纪中国学术”研讨会,学界同人踊跃发言,记录整理稿初刊《现代中文学刊》2014年第3期。这篇7万字长文《精神的魅力——在2014年5月7日北京大学“王瑶与20世纪中国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感情之真挚、思想之活跃、表达之直率,10年后重读,让人感慨不已。为配合此次会议,我们师兄弟精诚合作,推出典藏版《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阅读王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和《王瑶先生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三书。

作为及门弟子,我除积极参与会议的筹备工作,撰写专业论文《八十年代的王瑶先生》,再就是发表《书比人长寿——典藏版〈中古文学史论〉小引》(《中华读书报》2014年5月7日)、《“学者百年”与“百年学者”》(《新京报》2014年5月7日)、《患难见真情——追记两种王瑶图书的刊行》(《中华读书报》2014年5月21日)、《作为山西学人的王瑶先生》(《文汇报》2014年6月8日)等学术随笔。此外,我还接受了北京大学博士张丽华的专访,那篇《学术史视野中的王瑶先生》(《北京青年报》2014年5月7日),其实不乏新见。

本文刊登于《南方文坛》2024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