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惠元是我的小师弟,他入师门时我已毕业工作,所以并没有多少共同研学的校园往事可供追忆。犹记得初次相见,是2010年秋天,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办的某个国际研讨会会场,有一个穿着浅灰色小西装的男生笑语盈盈地跟我打招呼,自我介绍说他是陈晓明老师新招的直博生。其时,他还在读大四,应该是已经通过了推免考试,即将成为晓明老师名下的第一位直博生。起初给我的第一印象,他不是个性张扬光彩夺目的那一个,而是在北京大学经常能见到的某一类男生,斯文清俊,温和安静。
后来听我另一位师弟刘伟说起,2007年,他作为一名博士新生参加中文系的迎新晚会,小白师弟作为本科新生担任了主持人,当他听到小白说“下面有请温(儒敏)爷爷……”时,瞬间觉得自己“老了”。可以想见,喊出那声“温爷爷”的小白当时是何等青春无忌。后来我在他的访谈中读到,尽管这位学霸一路以年级第一考入北京大学,但是在应试教育阶段仍然倍感压抑,直到大学才开始了迟到的青春期。青春的小白遇到了青春的北大,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我想北大是适合小白的,尽管学业的竞争依然激烈,但是“卷”绩点这样的事想必难不倒他。在自由的氛围中,他度过一段“最好的时光”,他不断培养、激发、探索着自己的各项兴趣与潜能,多方面的才能在这个大舞台上得到尽情地施展与发挥。
借用我师母陆波女士的评价:“小白真是没有浪费一点上天给他的才华。”迎新晚会上的表演或许只是牛刀小试,顶着文艺之星之名出道,他唱歌、编剧、演戏,样样尝试,样样在行。如今在网上还能看到他当年参加“北大十佳歌手大赛”复赛时的一段演出视频,在吉他手的伴奏下,他吟唱起张艾嘉的那首《春望》:
冬天已去,冬天已去
春天在睡梦里向我们招手
你再不要忘记神话里的童年的幻想
你再不要忘记那甜蜜的成长
你再不要忘记母亲怀里童谣的歌唱
有一天它将会再回到你身旁
较之原唱,小白的演绎突出民谣风格,更显疏朗,尤其是结尾那一串“啦啦啦啦”,既有忧愁而甜蜜的缅怀,也有朝向未来的畅想,每一句咏叹的仿佛都是歌者“虽迟但到”的青春啊。身着格子衬衫、牛仔裤,留着半长头发的他,身体随乐律轻轻摇摆,叠印着记忆(或想象)中的北大校园歌手的形象。
他对戏剧也投入热情。充满实验性和人文性的校园戏剧从艺术上和思想上滋养了他,有一段时间,戏剧创作甚至成了他的“主业”,他与两位志同道合的好友组成了“枫丹白璐”戏剧团体,这两位的名字也经常出现在他的谈话中。记得他曾发过他写的剧本给我听取看法,对戏剧基本门外汉的我自然提不出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只是感觉到他那时的剧作中已有对动物、性别、阶级等社会议题的自觉思考。他编剧的《ROAR!ROAR!》《末路狂鸡》等作品不仅在北京大学剧星风采大赛上斩获殊荣,还受邀参加校外的各种戏剧节。
运动场上也有他灵动的身影。他拿起球拍练习网球,随着球技的突飞猛进而成为北京大学网球队队员,经常参加校际比赛,得过名次。总之,无须再举例赘述,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小白已经把自己“养成”了一个北大式的文艺青年,一个妥妥的“斜杠青年”。
毕业后,他先是到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做博士后,出站后入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成为一名青年教师,2023年被聘为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