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北文学”无疑已经与它兴起的“东北文艺复兴”大文化背景一样,成为热点,甚至上升到“事件”“现象”的高度。网络媒体、期刊出版、学院派研究都对此表现出巨大的热情,从自己的角度推介、出版、评论,合力打造、再生产出了“新东北文学”热潮,成为当下备受瞩目的文学景观,并由此带动了“新南方写作”“文学新浙派”的研究热潮,将对地方性写作话题的探讨推向深入。为什么会成为现象级事件?为什么会赢得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共同青睐?之所以形成景观效应,这其中的原因除班宇、双雪涛、郑执等新一代东北作家兼具历史回望中的现实关怀、对纯文学叙事艺术的追求,标举着新的美学原则兴起之外,是否还有其独特的生产与再生产方式、路径的成就?与作家们的写作构成了怎样的关系?是否能够建构一种良好的文学生态,从而促进作家写作的不断进阶发展,从景观化发展到经典化,进入到文学史的书写中,并留下超越时空的魅力与价值?这种文学生产的制度与方式,在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生产媒介理论践行的基础上,融入了怎样的东北血脉,形成了独特的东北经验?而这种东北经验是否可复制?它对当代文学生产的启示意义是什么?这些是我们在面对“新东北文学”强势崛起时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我们看到,“新东北文学”的文学生产与传播方式,有传统的元素,同样也有对传统的新变,有异于此前的东北文学,与当下“新南方”“新西北”“新浙派”相比也有独特的质素,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学生产提供了“东北新经验”。在这里,我们可以说,这种“新”,也应该纳入“新东北文学”之“新”的范畴中,成为“新东北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独属于“东北”的经验,则是东北为地方性写作及文学生产提供的可资借鉴的样本。传统与现代融和,地方与超越地方并存,大众与精英兼容,构建出“新东北”式文学生产体系,生成了“新质生产力”,成就了现象级的文学热点,也映射出文学生产体制在新媒介背景下呈现出的新模式、新样态。也就是说,这种文学生产的东北新经验,不是某一种维度的“新”,也不是以上谈到的多种维度的简单叠加、并置,而是融和之“新”,文学生产场域的所有环节:文本发生—生产体制—传播接受—再生产体制所形成的路径,都在融和的链条中逐层递推,激发出“新质”的生产力量。
一
“文艺生产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生产,首先体现在‘媒介生产工具’的使用上。”①而文学生产“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首先一定是源于媒介生产工具的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新东北”作家中,班宇是一个能够代表文学生产“新经验”的典型样本。新的媒介生产工具赋予了他与迟子建、阿城等老一代东北作家不同的文本发生、出场方式、文本接受样态及再生产效应。首先,从文本发生看,他是带着乐评人、球评人甚至是翻译人的身份,以坦克手贝吉塔的身份向我们缓步走来的。不将班宇放置于豆瓣这个平台,是无法真正了解他的写作发生的。换言之,不了解豆瓣,不了解坦克手贝吉塔,不了解新媒介的生产机制,深入阅读班宇等新一代作家,是有障碍的,会处于一种悬置状态。他最初所有的身份写作,都离不开豆瓣这个新媒介平台。在豆瓣浸淫17年,豆瓣读书、豆瓣音乐、豆瓣阅读、豆瓣阅读同文馆、豆瓣阅读翻译计划,管理的11个小组,加入的近180个小组。这些栏目、这平台、社区,建构了自由表达、彼此激发的社区氛围,提供了及时、迅捷的生产,除去了书写表达当中的更多限制,也让班宇在分化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群落中诱发、催生、延展了某些兴趣,深化了某些思考。也就是说,他的多重身份,很多是豆瓣塑造的结果。他的步入文学殿堂,是带有鲜明的豆瓣羁旅与色彩的。而乐评人、球评人、翻译人、阅读者的多重身份,彼此观照,互相激发,以“化学反应”式的综合效应呈现在他的文本中。“只有身份切换中的对不同身份的自我凝视和互看的警醒和重审,以及由此顿悟到的差异性,才有可能激活文学的潜能。”②多种身份的互看、映鉴,多元素的交织、渗透,班宇文本的立体性、多维性才被建构起来,呈现出叙事的先锋性、节奏的音乐性和与西方小说的互文性。先锋性已为评论界所公认,关于音乐性,黄平曾在2022年12月的“讲好东北故事?班宇谈小说”国际研讨会上评价,在《缓步》中班宇“以音乐的方式呈现出诗一样的节奏,来把握这个时代非常微妙的情绪”。但这种音乐的节奏是如何在叙事中从整体到细部起伏流淌,长短强弱如何结构,尚有待继续深入。由翻译人带来的“翻译腔”③虽然同样被关注,但也仍需继续放在班宇的整体美学风格中去细致辨析、思考,以此把握讲好中国故事中“欧化”成分的引入度、占比度。
最重要的,豆瓣的生产理念、生产机制锻造了班宇。在所有的文学网站中,豆瓣以其对“纯文学”的追求而独树一帜。它既有日臻成熟的新媒介文学生产、传播机制,又有对严肃文学的坚守。从豆瓣举办的几次豆瓣阅读征文大赛来看,限制的字数都是2万到2.5万。自创办起,“豆瓣阅读”原创文学立足中篇小说和“非虚构”文学两个文体及题材特征,成为中短篇小说的孵化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