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由人民创造的。“艺术的民族特点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由民族的成员在历史中逐步创造出来,获得整个民族的认同并积淀成集体无意识的信息符号而形成传统。艺术的民族传统风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又不是一成不变,是会不断推陈出新的。”①因而我们研究一个乐种,势必先弄清楚它的民族概况。
一、八音的历史因缘
广西壮族南路八音与广东佛山八音(以下简称“两广八音”)分属广西的邕宁地区和广东的佛山地区,关于两广八音的本源问题,它是根植于两广的历史文化源流问题。
古时的广东广西同属岭南地区。宋朝时期,统治者对岭南地区重新进行行政区域划分,把岭南道分为东、西两路,即广东和广西,基本奠定了今天广东广西的边界,这便是广东广西名称的由来。到当代社会,亦把岭南地区统称为两广。我们从两广历史上的行政区域划分来看,广东广西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两广的民族融合度及经济文化的发展,在明清时期达到空前繁荣。而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势必会带动艺术文化的广泛交流。最典型的是广府经济文化对周边的辐射,而广府文化的集中地正是以佛山地区为主。毗邻的两广地理位置为人们的经济文化艺术交流提供了优越的平台。
明清时期,两广的经济贸易往来繁荣昌盛。随着民族的融合与经济的高度发展,两广的戏曲、曲艺也大为盛兴,此时的专用音乐艺术已从皇室步入市井,新兴的器乐、戏曲、曲艺音乐得到广泛发展,它们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娱乐伴品。周去非《岭外代答》云:“静江民间获禾,取禾心一茎藁,连穗收之,谓之清冷禾。屋角为大木槽,将食时,取禾桩于槽中,其声如僧寺之木鱼,女伴以意运杵成音韵,名曰桩堂。每旦及日昃,则桩堂之声,四闻可听。”后来,这种桩堂活动逐步演变为用竹扁担在凳子上打击出节奏音,配以竹简、钹、锣等乐器,形成庆祝丰收的一种娱乐活动。可见当时民间器乐合奏已盛行于壮族民间。据史籍记载,明清时期壮族人使用过的乐器有40余种,当时的乐曲已超过百首,在演奏形式上不仅有独奏、重奏、齐奏,而且有了管弦乐合奏,步行鼓吹等都已经正式形成。在广东,潮剧、粤剧等艺术正是从俗乐文化的大潮中发展起来。如在南戏博物馆收藏的《蔡伯喈》戏曲写本是明代嘉靖时期写的。
“历史上外来人口入迁广西的原因主要有逃荒、驻屯、经商、仕宦落籍等多种。”②宋之前,最早进入广西的当属秦始皇统一岭南后的“五岭之戎”中的汉人了。“客家人”是中原汉民族正统后裔,他们在战乱时期从中原“被迫”到各地后,当地人称之为“客人”,在广东广西都有“客家人”。广西的世居居民是壮族为主,历史上最早移入广西的是“客家人”,即在历史时期陆续迁入广西各地的居民,其中以汉族为主,他们主要分布在毗邻广东地区,如桂东南的平南、玉林等地。明清时期,广东商人及农业移民大量涌入广西,使广西的经济文化结构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广东商人广泛修建会馆,建设学校,重视文化教育普及,既为广西培养了一批人才,同时也推动了广西教育事业的发展。“读书与耕种并行,虽穷乡僻壤亦有书馆,通志称虽贫亦延师教子,信不诬也。”③经济与艺术是人类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当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就会快速发展,社会意识形态就会调整普及,进而促进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当然,享受艺术的主要群体自古来首先是达官贵人及富商们然后才到平民百姓,故在广西有粤商云集之地必有音乐艺术盛行之况,而这部分的音乐艺术当属融合中的“外来艺术”。在广东,明代时,随着南北的贸易持续发展,南戏已在广东流行。清中叶以后,二黄入粤又被吸收,粤剧逐成为以梆、黄结合为主要声腔的剧种(赖伯疆、黄镜明《粤剧史》)。此时的佛山各戏曲艺术的演出已是非常兴盛。在广西,师公戏主要流行于邕宁、武鸣一带,其戏中有叙事诗、舞蹈、音乐,后来吸取了粤剧、彩调特点,发展成一种较简单的戏剧艺术形式④。
二、两广八音的形成过程考辨
“八音”原本是指古代按照器乐材料制作而成的八种乐器,即金(钟、铙)、石(磬)、丝(琴、瑟)、竹(箫、箎)、匏(笙、竽)、土(埙、缶)、革(鼗、雷鼓)、木(柷、敔)八类。后来在民间逐渐演变成泛指音乐形式类的艺术门类。在中央音乐学院编写的《音乐百科全书》中对“八音”一词的解释是:“中国民间器乐乐种名称。在汉族及少数民族地区均有此乐种流传,因用(或约用)8种或8件乐器而得名,作为音乐形式,在少数民族地区有壮族八音、山西八音、蒙古族八音等。如壮族八音一般用于节日喜庆、婚丧宴请、新房建成等场合。八音的演奏形式有器乐合奏及为演唱伴奏两种。”⑤该词条没有提到八音的起源或形成时间,而目前学术界对八音的形成时间也众说不一。关于两广八音的形成时期,在《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广东卷》的阐述是:八音班在广府地区的历史状况,在《佛山文化志》有“锣鼓柜这种民间音乐活动,始于清代康熙年间”之说。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三水县志·礼乐》对朝贺、祭祀的祭器、祭品、乐歌有详细记载,还订有文庙(孔庙)条祀乐歌的歌词和工尺谱。据光绪二十年(1894年)《高明县志》刻本款:“庆贺万寿、开读诏书、理春条芒、救护日月、礼典祭坛、理神条酒,皆行礼乐之仪。各官朝服行礼,鼓乐喧天。”《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广西卷》认为“广西‘八音’吹打乐真正形成的时间由于缺乏文字记载,目前尚难得出确切的结论,各地民间艺人的口碑,亦有多种说法、钦州、灵山等地艺人说,‘八音’在当地流行已有三四百年历史;玉林的艺人说,‘八音’在桂南地区流传时间并不太长,大约是在清代中后期以来的事;梧州的艺人说,‘八音’是在清末民初才在梧州兴起,最盛的时期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艺人的口碑只能作我们研究问题的参考,要真正给‘八音’在广西的历史定论,还需作进一步地调查和科学考证”。笔者在两广地区进行田野调研时,八音艺人们一致地认为八音形成于明清时期,因为没有具体的文字记录或乐谱传承下来,故具体不详,所以只能是按照“第多少代传承人来推算”。如广西邕宁那路村八音艺术团团长黄耀球老人说应是明代开始,因为从祖辈传承下来到他已经是第七代了。在此,我们不妨拿广西壮族邕宁南路八音与广东佛山八音相同的主奏乐器唢呐来参考。
唢呐是金、元时期传到中国中原地区的,明代武将戚继光在他的《纪效新书》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这是古籍的记载。唢呐最初是在北方流行,后经艺人南下而在南方流行起来。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老艺人们认为八音形成于明代是符合逻辑的。广东顺德博物馆的八音记载是:“八音锣鼓自清代便已经在顺德流行。遇有神诞或喜庆大事,艺人便以装饰华丽的‘柜’为流行舞台,用敲击、吹奏、拉弦、弹拨四类民族乐器,表演吹打乐、唱八音或演奏锣鼓柜,昔日技艺高超的艺人,以大小唢呐模仿生旦唱腔,演奏成套戏曲,兼奏牌子曲、小调。”⑥宋人周去非所著的《岭外代答·平南乐》记载:“广西诸郡,人多能合乐。城郭村落祭祀、婚嫁、丧葬,无一不用乐,虽耕田亦必口乐相之,盖日闻鼓笛声也……”这是史籍中比较详尽介绍广西音乐的相关资料。故而有些学者认为文中“盖日闻鼓笛声也”的笛就是唢呐,因为桂东南地区素称唢呐为大笛,由此可推论八音于宋代时已在广西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