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2024年目录索引
发表于 2024年12月

点睛

悬想一件新东西/路杨 1.1

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学批评/李静 2.1

越过窄门,与Sora赛跑/沈杏培 3.1

如何读一首诗?/张伟栋 4.1

我对文学批评的几点看法/陈涛 5.1

越界的想象力/白惠元 6.1

当代前沿

现代诗史写作的诗与史

——以郑慧如的《台湾现代诗史》为例

/洪子诚 1.6

《尝试集》百年阅读史上的另一种读法

——以废名的《谈新诗》为中心

/方长安 李继豪 1.10

AI训练、“自动化写作”与当代诗歌的现代性诗学知识

/钱文亮 1.17

从“受众”到“泛受众”或“后受众”

——论新媒体语境下新诗传播的客体转型

/罗小凤 1.24

门外说戏/莫言 2.5

重读“文学家”莫言或文学世界中的小说与戏剧

/王尧 2.7

我们今天的世界能不能纳入话剧的视野?

——关于莫言的《鳄鱼》/何平 2.11

反常合道·流水行云:小议当代作家的“晚期风格”

——以莫言、贾平凹为中心/杨辉 2.17

从传统走向未来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四十五年的发展历程与学科经验/刘勇 萨支山 3.5

端本正源 求实创新

——严家炎先生之于我们学科的意义/李今 3.12

从“生命史学”到“大文学史观”

——钱理群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贡献

/吴晓东 3.23

“专精”与“博通”的融汇

——论黄修己先生的学术历程与学科贡献

/刘卫国 3.30

以鲁迅研究为支点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刘中树先生的学术贡献/张丛皞 3.39

学科传统与学人研究

——写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成立45周年之际

/李浴洋 3.44

“老少年”的忧伤之旅

——晚清少年话语与旅行中的变革/宋明炜 4.5

论晚清域外游记对域外现代城市的体验方式

/蒋述卓 唐迎欣 4.25

“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嫁接

——论西方文学与陈季同的译著、小说和戏剧

/钱虹 4.32

洋务派代表、殖民地领事与新华文学先驱

——晚清驻新加坡领事左秉隆的文学创作研究

/金进 4.38

杂文里的鲁迅/孙郁 5.5

从“类猿人”到“愚人船”

——论鲁迅思想中的启蒙与进化/张全之 5.15

“中外”名目下的传统文化观之争

——再谈鲁迅与“青年必读书”事件/沈庆利 5.23

“末路的人的苦恼”

——鲁迅《祝福》释读/李国华 5.30

再论巴金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李怡 6.5

从历史到文学

——从“女学生”“琴”看巴金的叙事策略

/周立民 6.11

《寒夜》与1940年代后期中国的悲悼文学/邵宁宁 6.18

家宅·少年·革命

——《家》与《春天的激流》比较分析

/汪云霞 戴思钰 6.27

今日批评家

文化城何以寂寞:骆宾基的桂林经验与战时生活的精神样本/路杨 1.29

重构转折时代的综合视野

——路杨的1940年代文学研究/吴晓东 1.41

劳动着是美丽的

——路杨印象/罗雅琳 1.45

“赛先生也成了赛同志”

——当代文学的科学叙事及其思想内涵/李静

2.22

赛先生:当代中国人文学研究的重要视角

——关于李静《赛先生在当代:科技升格与文学转型》/钱理群 2.29

编辑部来了个年轻人

——李静小记/鲁太光 2.32

三个男人,一个命题:王蒙小说中的“男娜拉出走”现象/沈杏培 3.57

问题意识、价值立场与批评的自觉

——关于沈杏培的文学研究/王尧 3.64

赤诚、执着的求索者:沈杏培印象/李松睿 3.67

论弱的普遍性:基于两首当代诗的文本细读

/张伟栋 4.44

有关伟栋的一点感言/程光炜 4.52

朝向众多未来的诗学

——论张伟栋的当代诗研究/冯强 4.54

文学作品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以柳青小说《在旷野里》为例/陈涛 5.39

文学批评的真诚探索者

——读陈涛的文学批评札记/贺绍俊 5.43

让人生充满愈发丰盈、辽阔的可能/宋嵩 5.46

妖怪政治学:青蛇形象及其边缘话语生产/白惠元 6.34

理论有力地激活文本

——白惠元学术印象/陈晓明 6.44

在边缘处打量

——白惠元小记/饶翔 6.49

现象解读

手稿学、理论手稿学与应用手稿学/王锡荣 1.47

手稿的概念:一种开放的理解模式/徐强 1.53

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批评传统的形成、变革与发展

/周斌 2.130

情动机制与类型经验的双向掘进

——论当下中国现实主义电影批评的理论拓展

/周仲谋 2.142

孙犁为何不属于新京派/孙郁 3.116

小满儿:《铁木前传》里的“天使”和“魔鬼”

/卫建民 3.122

1946与1949:孙犁的文学处境之微观

/袁洪权 丁楷伦 3.130

重读文学经典 写好乡村人物

——当下主题创作的人物问题/孟繁华 5.64

我们时代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乡土”?

/张学昕 李昕泽 5.66

新乡土叙事中的“主体性”问题探析/周丽华 5.70

贾平凹与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发展/张学昕 6.133

缝隙写作

——《收获》“青年作家小说专辑”读札

/季进 6.145

“新东北文学”生产的“东北新经验”/朱玉珠 6.149

社会转型、思想解放

本文刊登于《南方文坛》2024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