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强国有国强
作者 黄伟
发表于 2024年12月

1972年春,初中三年级学生袁国强光着脚,在煤渣跑道上跑了个12秒2,通过三级集训,直接跳到省田径队。1978年起,中国男子百米电计时前三个全国纪录为他所创。退役执教后,袁国强带出苏炳添等一批飞人,为男子4×100米接力登上世界高峰立下战功。

低调起步

2007年初冬,北京龙潭湖国家田径馆。广东男子短跑队教练袁国强同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主管国家队训练的余维立认真交谈。余维立是上世纪70年代200米、400米全国纪录保持者。面对短跑严重拖后腿的现状,两人十分焦灼。1984年我国重返奥运盛会以来,寥寥短跑选手只能例行“一枪游”。老余突然冒出一句:“咱们先抓接力怎么样,以接力促单项?”

两人一拍即合。是啊,这项要求人体在无氧状态下的极限强度运动,要个人单项比拼,中国选手没有任何优势和胜算。接力晋级机会相对较多,又能倒逼提高整体水平,交接棒的技术占比较大,恰是国人的强项。袁国强当场搓起双手,跃跃欲试:“好,可以啊,我来试!”

不久的亚洲系列比赛,国家青年队初试锋芒;第二年北京奥运会,国家队又见了世面。2010年广州亚运会后,明确了短跑“接力带动单项”战略,从次重点升格为重点项目,常设国家队,将全国接力圈拧成一股绳。

2012年11月,袁国强带队赴美训练两个多月,受益匪浅,仅准备活动,就彻底颠覆了多年的传统——先慢跑两圈,做各种专门跑,再做体操,有时加踢半小时足球等等,用时一小时。美国盛行运用小力量器材,采用大量的柔软性拉伸和关节操,同等时间,作用效果迥异。

接力队“升格”后,出国集训、赛练结合的机会多了。有几次,田管中心负责人主动问起:“怎么还没有出去?在国内比赛永远都是赢的,没有用。到国外才能比出高水平。”2014年夏,接力队到法国夏训,跟着袁国强练了8年的苏炳添连续参赛6场,百米成绩稳定在10秒15至10秒22,谢震业10秒22。全队个人实力加强,促进了接力水平提高。2014年仁川亚运会,中国男队在4×100米接力决赛中,以37秒99创亚洲纪录,夺得冠军。

全力加速

2012年伦敦奥运会接力预赛,中国队名列第九,未能进入决赛。进步与遗憾,使“冲进里约决赛”成为全队的生活轴心。清华大学教师李庆到国家接力队任助理教练,还带来了名将张培萌。

2013年谢震业也加入国家接力队。谢震业有天赋,悟性好。袁国强重点帮他纠正“手势横着来,还有点摇头晃脑的毛病”,改进摆臂起动重心,2014年200米创造20秒44的全国纪录,2015年60米跑6秒60,百米步幅46步,确立了他的优势。

田径管理中心积极引进外教,择机组织队伍去美国著名的IMG训练基地“加油充电”。

2015年5月,苏炳添在美国尤金首破10秒大关,9秒99获钻石联赛铜牌。8月在北京世锦赛上,以他为主力的中国接力队拿下银牌,战绩亮眼。

本文刊登于《新体育》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