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打开陕西地形图,黄河与其最大支流渭河,恰好在三秦大地东侧汇聚出一个近乎垂直的坐标轴。位于该坐标区域的黄河流域陕西段,聚集着陕西83%的人口和88%的经济总量,是陕西省经济强度最大,同时也是生态本底最差的区域。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陕西以创新驱动为引擎,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打造以“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为特征的绿色发展结构性优势。
数据显示,2023年,陕西实现生产总值33786亿元,增长4.3%。同时,陕西黄河流域水环境质量创历史最好水平,65个国控断面中优良水体比例达95.4%;流域万元GDP用水量、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2020年下降6.2%、13.9%。
促能源经济“能级跨越”
驱车穿行在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黄河大道上,远望峁峦苍翠,近看碧水蜿蜒。在这座黄河入陕第一城,曾经的黄河印象被颠覆,曾经“偏重偏黑”的重型化产业格局也在加速转变。

2023年,府谷县以两个“第一”引人关注:一是县域地方生产总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二是全国首条年产千吨级高品质镁示范线建成投产。
府谷县金属镁产业因煤气资源富足而兴起,年产量已连续12年占全球的40%。走近府谷县泰达煤化有限责任公司3N8试验炉,批量结晶出炉的镁锭热气腾腾。“金属镁被称为21世纪绿色工程材料,广泛应用于诸多新兴行业。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全力以赴提质增效。”公司总经理杨咏亮说,“高品质的产能释放得益于协同创新。我们已从传统铝镁产业延展出新产业链,具备还原生产工业镐、核级镐产业链,未来还准备向镁储氢固态储能领域挺进。”近年来,府谷县与西安交通大学科研团队密切合作,共同设立了金属镁研发中心、镁基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和中试基地。
从煤到镁,从资源型企业转型为高新技术企业,与府谷县泰达煤化公司赛道转换相伴的,还有绿色发展的循环经济理念。该公司生产总监刘二忠介绍,近年来,企业在环保方面累计投入6000多万元,建成了余热回用、脱硫脱尘等设施,吨镁煤耗和烟尘排放远低于国家行业标准。
变被动约束为创新自觉。府谷县在现代能源化工、新材料、煤层气、固废利用等领域的创新探索,浓缩着陕西省能源化工产业基本盘迈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的能级跨越。
5月12日,我国首座深煤层燃气发电全电驱压裂井台——神府深煤层大气田LGPC2-10井台在榆林神木市开工。作为中国海油首个全电驱压裂示范标杆井台,该项目首次实现“全燃气发电+全电驱压裂”施工工艺,相较于传统柴油驱动,电驱压裂车组在环保性、噪声控制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均有显著优势。2023年,陕西煤电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绿电装机突破4000万千瓦;10年间,陕西绿电规模增长了8.5倍。
神府煤田所在的榆林市地处黄河“几字弯”中心,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更是煤气油盐资源富集区,经济总量连续18年居陕西省第二位。榆林市委书记张晓光说:“榆林的发展始终是在流域生态保护的‘底线’和高质量发展的‘高线’之间不懈探索。关键要坚决扭转‘煤价一涨就忽视产业转型’的资源依赖思维。”
作为国家能源革命示范区、全国4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和5个煤制油气战略基地之一,近年来,榆林依托诸多大型能源化工企业,统筹各方创新资源,设立了总规模100亿元的煤炭产业转化引导基金,与中科院联合成立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协同开展“基础研究—中试试验—产业示范”全周期技术创新,以煤为“媒”,先后建成了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等五大产业链和以清洁燃料油及混合芳烃为主的价值链,曾经的高碳产业正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
“如今企业可以从煤炭、焦粉这些燃料里生产出维生素B1、维生素B6的医药原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