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常坐冷板凳。现在村民们有了很强的合同意识、证据意识,经常主动求助。我比之前忙多了。”
“那时我才明白,原来地并不是种了就是自己的,要按规承包才合理合法。”
用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让抽象的“法”看得见、摸得着,引导广大群众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识

“签合同得谨慎,得提前明确风险。”对于这一点,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村民王焕平记得很牢。
王焕平曾因不懂法吃过亏——四年前,他种植的6亩云杉出售给某公司,被欠款1.2万元,一直拿不到钱。原因是双方未在销售合同里明确付款具体时间,王焕平“没仔细看就签了字”。
由村两委干部、镇司法所干部与专业律师组成的法律顾问齐上阵,终于在2023年6月帮他拿到了欠款。
“收到这笔钱真开心。现在签合同,我都会先问村里的‘法律明白人’,还有不懂的再咨询法律顾问。”王焕平说,村里开设了合同法律知识主题讲座,由法律顾问为村里拟定了不同类别的合同范本,让“别有用心之人”很难再钻法律的空子。
法治中国建设,植根于乡土中国。法治意识在王焕平心中逐渐生根发芽,是法治中国建设中许许多多乡村法治故事的缩影。
在司法部和农业农村部近日开展的“2024年法治乡村基层行”活动中,记者采访发现,甘肃推动法律顾问主动靠前服务,帮助村民知法、懂法、用法;县乡村三级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调委会”)联动,快速回应群众涉法诉求;利用红色资源结合乡情普法,形成村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的社会氛围,促进良法善治深入农心。
法律顾问靠前服务
“以前常坐冷板凳。现在村民们有了很强的合同意识、证据意识,经常主动求助。我比之前忙多了。”甘肃声达律师事务所律师陈鹏说。
陈鹏是渭源县田家河乡和锹峪镇的法律顾问,向村民无偿提供法律服务。记者在元古堆村看到,他的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张贴在村委会公告栏内。每个月,陈鹏会定期到元古堆村值班,在田间地头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进行普法宣传。
截至2023年底,渭源县司法局组织甘肃声达律师事务所、甘肃品泉律师事务所与全县各村(社区)签订了服务合同,全县230个行政村全覆盖配备村(居)法律顾问。
在全覆盖的基础上,法律顾问还努力更有效。
“民法典中合同的相关法条”——这是陈鹏准备在今年第四季度为村民开展讲座的主题。作为法律顾问,他主动为村委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制定的经济合同、村民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签订的劳动合同、土地流转合同等提供“法律体检”服务。
“一些合同存在明显风险,比如合同条款中涉及期限、费用等内容不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