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学习旅游,银发经济催生新业态新需求
作者 邵鹏璐
发表于 2024年12月

作为与公众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近日,延迟退休靴子终于落地。在实现“为国家发展作出微薄贡献”的目标之后,如何悠然度过晚年生活,依然是公众最为关注的议题。

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发布的《2024年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提升、养老机制的完善以及老年人就业率的提高,老年人购买力逐步提升、生活形态趋于丰富,他们对各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和变得更加多元化。从需求端来看,老年人的消费习惯和偏好在发生巨大变化。以前的老年人更多地关注基本的生理与安全需求,如食品、医疗服务和居住。而现代老年人更加注重品质生活和个人价值实现,如康养、运动休闲、学习教育乃至创业。因此,他们对衣、食、住、行、育、乐等方面的养老需求有极大提升,也对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加个性化的要求。

依托于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和充裕的闲暇时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强烈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其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变得越来越旺盛与迫切,但这些需求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在业内人士看来,老年群体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庞大的规模蕴含着丰富的消费潜力,这亦助力银发经济稳步向前发展。

年轻人敏锐洞察就业新机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持续改善。同时,重大慢性疾病的早期死亡率也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加。1949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仅为35岁,而到了2023年,这一数字已经提升至78.6岁,超过全球平均预期寿命74.1岁的水平。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数据显示,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97亿人,占比21.1%,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5.4%。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正式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事实上,当前,我国养老护理服务缺口较大。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患慢性病的老年人已超过1.9亿人,其中约有4000万人处于失能或部分失能状态,日益庞大的带病老年人口数量导致养老护理服务需求规模越来越大。很多地方特别是大型城市尝试通过人才引进作为政策工具带动养老护理人才供应,通过提供落户便利、住房保障和职业晋升制度吸引人才加入。例如,2021年,上海市杨浦区出台《杨浦区养老服务护理行业拔尖技能人才扶持激励办法(试行)》及《关于提升本区养老服务护理人才队伍整体水平的实施意见(试行)》,不仅聚焦于技能人才的吸引和保留,也通过住房和其他生活层面的支持,全面提升养老护理工作者的生活和工作条件;2023年底,《北京市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2023年—2025年)》发布,提出建立养老护理员综合评价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了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发展路径,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标准体系,促进其职业生涯规划与薪酬待遇紧密衔接。

2023年底,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老龄办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今年2月,长期照护师国家职业标准颁布。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宏伟认为,政策的发布不仅标志着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意味着护理行业职业群建设正在向更加专业化、多层次、系统化的方向迈进。

本文刊登于《新华月报》2024年2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