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导演作品《星际穿越》中描绘了近未来世界,地球受困于干旱和沙尘,只有玉米以抗枯耐寒等顽强植物特性,成为人类实现星际移民前所能倚靠的最后一种“末日口粮”。手捧爆米花看电影的观众未必都了解,玉米从万年前美洲的一株野生杂草到跻身全球人畜赖以生存的三大主粮,这之间经历了什么?玉米作为人类驯化最成功的作物之一,最早发现并栽培它的墨西哥人为何至今仍以“会走路的玉米”自称?
美洲文明的基石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玉蜀黍种出西土”,具体而言,玉米的故乡在美洲。据考古学者判断,约8000—9000年前,玉米最早于墨西哥南部河谷被印第安人驯化。这种茎秆细弱、果实稀疏的“大刍草”(Teosinte)经人类一代代的栽培和选育,长成了每个果实上挤满百余颗饱满种子的现代玉米,经年累月深深嵌入美洲大陆各部族的饮食结构。16世纪前繁荣绚烂的印第安三大文明体系中,俯拾皆是玉米的烙印。
首先是公元前1500年左右即开始农耕、于4至9世纪进入全盛期、有“美洲的希腊”之称的玛雅(Maya)文明,以刀耕火种的米尔帕(Milpa)耕作法,在热带雨林及火山高地开垦出供养大规模人口繁衍的家园。以精于天文历法著称的玛雅人,用四重边线等分法丈量玉米地,也用玉米粒占卜以求达至“神圣世界”。尽管最初的玉米穗轴比人类拇指大不了多少,但金黄果实的色泽、雌雄同株异花授粉等特性,使玛雅人相信它是太阳恩赐的礼物。玛雅文明因广植玉米而形成了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村庄乃至城邦,在今墨西哥(东南部)、巴拿马、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等地,能找到当年一座座神庙、纪念碑和金字塔的遗迹。世界各地都有将主食口粮神圣化的祭祀传统,玛雅人尤甚,玉米神作为其神话中的九联神之一,既主管玉米的播种、发芽、生长、结穗、成熟、收获,也司掌从生到死、黑暗到光明的轮回。每到玉米成熟的季节,玛雅人都举行长达一个月的宗教仪式酬谢玉米神,还会用仙人掌、菠萝等配合玉米酿成龙舌兰酒以供祭祀和欢庆。创世神话史诗《波波尔·乌》记载,“白色和黄色的玉米造成人的肉身,玉米面团塑成四肢,唯有玉米进入了祖先的肌体”,使玛雅后裔以自己是“玉米族”“会走路的玉米”为荣。
其次是约14世纪在玛雅衰落期兴起的阿兹特克(Aztec)文明,与玛雅的丛林文明相比,属于山地文明的阿兹特克人在食物来源上看似受限,但他们从不抱怨环境,生活水平稳步提升——一方面将玉米及秸秆叶轴等广泛用作畜禽饲料,给人提供了更多蛋白质营养;一方面烹饪手法多样化,陶制饼铛做的玉米饼(Tortilla)配上辣椒、茴香等十几种佐料,还有用玉米叶裹起玉米粉拌油搅稠配肉片蔬菜等馅料蒸熟的“墨西哥粽子”(Tamale)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