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岁施平
作者 宋春丹
发表于 2024年12月
→ 2014年,103岁的施平在华东医院病房。赵宏/摄影

施一公说,爷爷施平常常让他想起“老顽童”这个词。

施平血糖偏高,但酷爱甜食。一天,104岁的他趁人不备溜达下楼,到街上买了一桶肯德基炸鸡和一大瓶可乐。等到家人发现的时候,炸鸡已经干完,两升装的可乐还剩个底儿。

2015年施一公与同道创办西湖大学,施平非常支持,对这所举社会之力创办的新型大学寄托了很多憧憬和希望。他还给施一公寄来一套《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传略》,要他学习参考。

这是一套三册的书,传主包括吴玉章、陈垣、马寅初、李达、陈望道、成仿吾、周培源、苏步青、贺绿汀、江隆基、蒋南翔、谢希德等著名老教育家,曾担任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和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的施平自己也在其中。

2024年6月29日,施平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享年113岁。

有人称他为“亚洲长寿老人”,施一公感叹爷爷的一生历尽坎坷、几经生死,他自己则形容,他就像一只土拨鼠,长着一双有力的前爪,匍匐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或许,正是这种来自大地的力量和强大韧性,支撑他度过了崎岖起伏却又奇迹般高寿的一生。

主政北农大

1953年,施平调到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担任主持工作的副校长,后又担任了党委书记。

施平可算是科班出身的党内农业问题专家。1931年,他考上浙江大学农学院,曾以浙大农学院学生抗日会主席和浙大学生自治会主席的身份两次面见蒋介石,力陈抗日救国主张。1938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了新四军。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了中共中央华东局青年团工委副书记。

北京农业大学1949年9月由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成立,可谓开全国院系调整风气之先。时任教务长、植物病理学家沈其益回忆,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就在筹划调整院系,北农大作为重点先走一步,以总结经验。中央希望北农大既要发挥北大、清华专家教授多、科技水平高的优势,又要与华北大学的革命传统相融合。然而,这并非易事。

在不同传统、不同学术流派之争中,最突出的是遗传学界的苏联米丘林-李森科学派和美国摩尔根学派之争。在“全面学习苏联”的指导方针下,后者受到打压。时任北农大农学系主任、被称为“中国遗传学之父”的李景均教授于1950年3月出走海外,引起高层重视。

1951年,孙晓村出任了北农大校长,受到师生欢迎。孙晓村兼职很多,政务缠身,在学校工作的时间有限,常感慨“身不由己”。团结的问题仍然没能得到很好解决。

北农大两位著名教授——小麦育种专家蔡旭和玉米育种专家李竞雄都曾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院,被认为是摩尔根学派。蔡旭受到“披着米丘林外衣反米丘林”的批判,被变相停了课,他培育出的可增产又可防止小麦锈病的新品种也被禁止推广。很多农大教师对他的处境都很同情。

施平到任后,由于为人谦和,做事稳重,一到校就颇受教授们认可。蔡旭、李竞雄和沈其益一起到施平家中拜访,一直谈到深夜,三个人都哭了。

施平了解情况后认为,办好大学要依靠教授,对一些学术思想不同的教授采取粗暴的态度是不应该的。在征得中央农业部副部长刘瑞龙同意后,他让农学系负责人承认了错误,并任命蔡旭为农学系系主任。

1956年,国家号召“向科学进军”,大力倡导“双百方针”。这年夏,时任中宣部科学处处长于光远在青岛参与组织了全国遗传学会议,施平被指定为大会中共党组组长。会上批评了行政干涉学术问题的做法,并决定让米丘林-李森科学派和摩尔根学派均开课讲学和进行科研,在学术上平等自由地争论。

会后,施平将北农大遗传学分为遗传I(摩尔根遗传学)和遗传Ⅱ(米丘林遗传学)两个教研组,提供同等的科研条件。他说,外行的行政人士不应插手学术问题,而应在科学实验的进程中解决是非问题。

1956年是北农大成立后的黄金一年。新校址已选定,学校政治空气安定,学派对立问题已解决,学术思想异常活跃,调整工资后教师生活也改善了。

本文刊登于《新华月报》2024年2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