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苑阅兵的几个细节
作者 闫树军
发表于 2024年12月

从颐和园益寿堂前往西苑机场出发的时间

在西苑机场阅兵,这是1949年3月21日,迎接中共中央迁平会议上议定的,是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批准的。

西苑机场,始建于1940年,是华北地区最重要的军用机场之一。选定在西苑机场阅兵,一是出于安全考虑,二是西苑机场位于城外,且与颐和园相距不远。

虽说从颐和园到西苑机场距离不远,但在当时没有直通的公路,只有一条狭窄的土路,且周边多为农田,人烟稀少,很不安全,所以要经海淀镇、魏公村、白石桥,再向西折,经三虎桥、车道沟、板井,到南坞村西面的西苑机场,行驶路线呈“V”字形,绕一个大圈子。为此,周恩来特意嘱咐司机:“这段路,一般说用不了一个半小时,可是路窄人多,马车也多,路上不顺就会耽误时间。我们这是进城的第一天,一定要按时到达。”

因为必须准时到达,所以从颐和园益寿堂出发的时间确定在下午3时30分。但这个时间点,也是说法不一。

沿途警戒阵势强大,解放军四十一军一二一师三六一团一营教导员徐元利带1个连,从阜成门外沿铁路到清华园站设岗警卫,哨兵一律面朝外。

受阅部队的人数

3月21日,迎接中央迁平会议上,议定西苑阅兵的仪式是:主席临场,以36门礼炮鸣4响(演习弹),共144响。周恩来于3月22日19时复电叶剑英、李克农:“同意来电所提各项布置。但不要鸣炮,以军乐队代之。”

在这次会议上,确定阅兵部队为第四野战军。阅兵总指挥是平津前线司令部参谋长、被称为“天生军事家”的刘亚楼。

→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乘敞篷车在西苑阅兵检阅高炮部队。

3月25日,受阅部队一律不带挎包、手榴弹,只带碗筷,进入西苑机场。参阅部队是警备北平的第四野战军第十四兵团第四十一军中,在辽沈战役建立了功勋的“塔山英雄团”(第三六七团)、“塔山守备英雄团”(第三六九团)、“白台山英雄团”(第三六一团)和四十一军连以上干部及一些英雄功臣模范代表;还有1个摩步团(摩托化团),两个炮团和1个坦克营。档案上的记载是:由东总准备3个步兵团,1个摩托化团,两个炮兵团,1个坦克营。

受阅部队列队顺序为:坦克、重炮、摩托化步兵、步兵方队。排与排间隔两步,连与连间隔3步,营与营间隔4步,团与团间隔8步;列兵前后间隔3步。

受阅部队排列成凹形缺口向东的队列。南边首先是坦克部队,然后是重炮部队:两个野炮团、3个高射炮团、1个榴弹炮营。坦克和炮上插着各色各样的奖旗。西边是200辆美制汽车的摩托化部队。北边是3个步兵团组成的步兵方阵。步兵方阵中有40多面标志着突出贡献的奖旗,原来都在前排,因影响视线,临时决定把“守备英雄团”“塔山英雄团”的奖旗留在前面,其他全部移至后排,这样显得更鲜明敞亮。受阅部队全部用缴获敌人的武器装备。

受阅部队进入阅兵场后,带队干部再次检查所有受阅人员的装备:验枪,不带手榴弹。同时检查受阅人员着装,要保证每人都精神饱满。同时,再次传达纪律:如发生空袭,不要乱跑;放礼炮时,禁止看光景,不准说话;冲锋枪手要把手指放在护圈以外。

这时,受阅的战士们还不知是谁来检阅。

阅兵总指挥刘亚楼来到阅兵场,先对受阅部队进行检查。检查一圈后,对四十一军军长吴克华说:“吴军长,你来当毛主席和朱总司令,我来演习一次向你报告。”在刘亚楼命令式的要求下,吴克华严肃地扮演了一次毛主席。

为了保证阅兵效果,刘亚楼在上午10点和下午3点,进行了两次预演。在预演时,刘亚楼提了两句口号:“毛主席万岁”“朱总司令万岁”。这时,全体受阅人员,才知道是毛主席和朱总司令来检阅。

关于参加阅兵人数,一说2万人,一说3万人,另说有4万人参加。现在军史界还没有统一共识。

西苑阅兵场景的文字记述

关于1949年3月25日西苑阅兵的场景,有多种版本的文字记述。

事实上,关于这天场景,视频当以北平摄制的第一部纪录片《毛主席朱总司令莅平阅兵》为准,而当时的画面上的字幕也是写就的历史。文字应以新华社的电讯为准。1949年3月26日《人民日报》第1版,刊登新华社北平二十五日电:

今日下午到达北平的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林伯渠等,受到在平的各界人民代表和民主人士的热烈欢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举行了盛大的检阅式。中共各领袖及各界代表各民主党派领袖均参加检阅。

本文刊登于《新华月报》2024年2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