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好人工智能时代的隐私安全
作者 顾理平
发表于 2024年12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既深刻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加速了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也对法律规范、道德伦理、公共治理等造成冲击。其中,对隐私权、个人信息安全等的威胁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作出重要部署,保护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安全是人工智能安全监管的题中应有之义。必须加强人工智能时代的隐私权保护,确保个人信息安全。

人工智能时代隐私权面临严峻挑战。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民法典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权作为人格权的核心要素,是构筑人格尊严的重要基础。不被公开、不被知晓是隐私权的核心诉求。当前,人工智能以悄无声息的方式介入人们生产生活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产生智能医疗、智能交通、智能推荐等众多应用场景,技术本身存在的某些缺陷和规则的不完善,不可避免带来侵害隐私权的问题。比如,非法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利用分析这些个人信息频繁推送所谓“个性化”的“精准广告”,泄露个人信息给第三方,导致私人生活频频受到垃圾信息侵扰;利用个人信息进行“大数据杀熟”,实现“一客一价”的精准价格歧视,令公民遭受财产损失;已脱敏个人信息被重新识别,因保护措施不当导致数据泄露,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现象屡见不鲜,侵害个人信息安全;借助个人信息进行深度伪造,通过声音仿真、AI换脸等手段,实施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等等。

本文刊登于《新华月报》2024年2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