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中国航展刚刚开幕,比“机器狗”更加硬核的“机器狼”首次亮相并很快冲上热搜。
钛媒体APP注意到,由央视军事拍摄的相关视频内容,在B站上已经拥有超90万次的视频播放量。视频中,由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机器狼”作战分队,不仅可以实现自由行走,还能爬楼梯,通过挂载不同模块,能实现侦察、探测甚至对目标的打击。
“机器狼”采用的四足仿生形态,相信也会让很多人想起另一个机器人的名字——铁蛋。从2021年在小米秋季发布会上初次登场,到2023年8月小米发布铁蛋二代并推出499元的CyberGear微电机,让不少业内人士直呼:“小米这次要掀桌了。”
“能跑会跳”的机器狗从何而来?
无论是“机器狼”还是“机器狗”,从分类上来说,它们都可以归为“仿生机器人”(Bionic Robots)。关于此类机器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的诞生,仿生机器人的研究也同步展开。最开始,人们主要关注于外观层面的形态仿真和运动结构层面的结构仿生。更通俗地说,就是让机器人拥有与生物相近的外形或者能够实现与现实生物相同的行动能力。比如造出能够行走、跳跃、飞行的机器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便是1973年由日本早稻田大学WABOT项目开发出的世界上第一款人形机器人WABOT-1,它有四肢、可对话,还能测定距离和方向。
进入21世纪后,仿生机器人开始进入机电系统与生物性能部分融合的新阶段,此时形态已经不再重要,研发人员更加注重传统结构与仿生材料的融合,以及仿生驱动的运用。像很多“80后”“90后”都印象非常深刻的美国波士顿动力Bigdog机器人,它也是很多人对“机器狗”产生形态、运动能力认知的主要来源。
可以说,Bigdog机器人的出现,让人们确认了机器人所具备的运动潜力远超想象。近两年,机器人的小型化以及生物机器人的出现,成为新的产业方向,同样是采用机器狗的形态,除了开篇提到的小米“铁蛋”,还包括宇树科技的四足机器人Go2和B1、蔚蓝科技的阿尔法狗(AlphaDog)等。

体型上,与早期波士顿动力Bigdog机器人与骆驼相近的庞大体型相比,这些2020年以后出现的机器狗产品,已经可以做到与宠物狗较为类似的体型,并且躯干、电机都经过了“瘦身”,从而可以实现在室内空间甚至窄小空间内的行动,能够实现的动作上,除了跑、跳、爬楼梯以外,甚至可以实现两脚站立、坐、握手、跳舞。
从机器狗能够实现的各类动作中就不难看出,为何“狗”能从多种仿生形态中脱颖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