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年头,我们自己天天玩手机不说,就连我们的父母,每天一有时间也开始捧着手机,刷各大公众号和短视频了。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方式,老人刷刷手机打发打发时间,学点新鲜玩意儿,这件事儿本身没什么不好。
但是,当父母开始频繁接触互联网后,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烦恼:爸妈总是在家庭群和朋友圈转发各种看起来就很夸张离谱的谣言,像什么“不花钱治疗高血压,一个鸡蛋就能解决”“一种野菜是万能消炎药,1岁到 80 岁都适用”等伪养生内容,还有诸如“专家预言 2025 年会发生这件大事”这种噱头十足的标题党。
这些伪科学和谣言内容虽然“一眼假”,却很容易就能俘获家里老人的信任,不仅在亲友圈里到处转发,甚至有时候还会被隐藏在其中的营销套路所欺骗,成为某些不怀好意的营销机构的收割对象。那么,为什么老年人更容易被网络谣言、骗局危害,又该如何应对呢?
老年人对谣言抵抗力更低?
心理学研究表明,老年人群体容易受到谣言欺骗并不是他们变“笨”了。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年人因为有着更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反思能力、情感敏感性、谨慎行动等方面都比年轻人强。而老年人更容易受到网络谣言的危害,其实原因在于长辈与年轻一代之间信息处理特点和社会环境的差异,下面咱们就分别介绍一下。
1.信息处理能力下降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的灵活性等认知能力有所衰退,导致他们在处理复杂信息、快速筛选无用信息时更加吃力,此时大脑就会更倾向于相信简单直白的信息,而谣言通常以简化、夸大的形式呈现,使其更具吸引力。因此,面对那些看似科学但实际缺乏依据的健康谣言时,老年人可能难以迅速辨别真伪,不易察觉其中的漏洞,从而更容易相信。
有研究表明,老年人在面对不确定的情况下作决定时,比起年轻人更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而非自身的认知判断。这意味着,当老年人阅读那些听起来权威又似乎有理的健康建议时,他们可能不会立即去怀疑,而是倾向于接受信息,导致他们更容易被谣言蒙蔽。
2.情感需求与“利他”思维占上风
还有研究表明,老年人在作出选择和决策的时候,更加关注情绪性和积极性的信息,也更重视和需要与亲友之间的情感联系。老年人在分享健康信息时,不仅是在理性上关心这些问题,同时也是一种表达关怀的方式,当他们认为某个信息有可能帮助到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时,他们会出于关心,而迫切地想要去分享这些信息,根本顾不上对信息真实性的核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