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都邑跃然眼前


初冬,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的陶寺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为冬日的晋南带来一股文化的暖流。在约5000平方米的展馆内,该馆集中展出230件(套)珍贵文物,全面展示了距今4300年至3900年陶寺文化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展现了陶寺遗址作为早期国家都城的恢宏图景。
物阜民丰 都城气象
民以食为天。考古学家通过对陶寺遗址出土的植物遗存研究,发现粟和黍是陶寺先民主要的食物来源,农业种植已成为最主要的生产方式。进入展厅,展柜中有一排小圆盒,里面盛放着一粒粒已炭化的粟、黍、稻米等植物及农作物的果实。
展厅中,根据考古发掘制作了一个“仓储区”的模型——沙盘上,一个个圆筒形的小房子,上面是茅草覆盖的圆锥形尖顶,与粮仓十分相似,正是“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的生动写照。其实这正是陶寺宫城外东南近处的“仓储区”。考古发现仓储区内有不少大型窖穴,直径5至10米,深4至5米,一般带有螺旋式上下的坡道。专家推测,它们也许就是陶寺的“国家粮仓”。
陶寺先民还将余粮酿成美酒。在陶寺贵族墓葬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酒器,根据研究,这一时期用于酿酒的主要原料是黍子。展厅中,透明盒子里夹杂着几粒白黄色的颗粒,那就是陶寺遗址最高级别的酒的酿造原料——黑黍子。
陶寺社会的居民不仅丰衣足食,日用器具也种类繁多、设计精巧。展览上实用的石器、华丽的漆木案、精致的彩绘陶壶、实用的斧灶等表明陶寺文化的手工业已高度发展繁荣。
展厅中,一组白色的玻璃钢材质人物塑像惟妙惟肖,有人蹲在地上,双手用力在石板上磨石斧的斧刃;还有两人一起,低头用脚反复踩地上的泥团,排出泥中的空气和杂质,使泥料更加密实……这生动的劳作场面,模拟的便是陶寺城址西南手工业作坊区的工作景象。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科学大观园》2024年2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