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白鸽”
作者 鹿丁联
发表于 2024年12月

陈忠实先生的散文名篇《告别白鸽》,删节后以《我的白鸽》为题编入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可见教材编辑眼光之深远。为之欣喜的同时,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与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语文名家贾玲老师及西北工业大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巩英莉老师一起,前往陈忠实先生故居参观,拜谒先生陵墓。

2024年9月22日下午,天朗云淡,我们一行沿着灞河水岸来到蒋村的陈先生故居。

翠竹掩映的院落十分清静。在先生遗像前行过祭拜礼后,我们快步步入书房。那个摆放在屋子正中间的小圆桌,朱红色桌面上的油漆有的已经脱落,露出斑驳的木色,虽然显得陈旧,可它曾经见证过那部鸿篇巨著的创作。贾玲老师从条形桌子上拿来留言本,伏在先生写作的那个小圆桌上,虔诚地写下了“陈忠实先生——永远的白鹿魂!”这十一个大字,表达出我们对先生的景仰和深切的怀念,传递出对《白鹿原》不朽的文学价值的认知与心声!那一瞬间,想象着先生坐在小板凳上伏案写作,听着窗外白鸽的叽喳嬉闹,沉浸在白嘉轩和他的族人们故事描述中的一幕幕情景,心中再次涌现起钦佩与激动来。

怀着寻觅先生笔下老屋屋脊上那几只白鸽踪迹的心情,我们好奇地走进后院。十多米高的土质塬壁上,草木斑驳,底下一个能容一人猫腰站立的地窖里堆放着一些杂物。那破旧的老屋和站在屋脊上的白鸽,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荡然无存。可那曾经给寂寞孤独写作中的陈忠实先生带来愉悦欢快,给老屋带来生机的白鸽,仿佛依然在小院落的上空翩翩起舞,陪伴着先生的文字走进成千上万乃至亿万个读者的心中。

沿着一条铺着水泥的蜿蜒小路盘旋而上,有一处新开的平地,四周用方形的砖石砌成近乎半人高的马蹄形矮墙,形成一个小小的盆地,那就是先生的墓园。入口处栽着一棵松树,矮墙的正中坐落着一尊方形墓碑,上书“陈忠实先生之墓”七个大字。碑后就是先生灵魂的归宿地。四周满目青翠,与周围的塬坡融为一体,朴素自然,使人不由得联想到那环绕在绿草丛中同样朴素的托尔斯泰墓。

下坡途中,我们交流着此行的感受,感叹着先生墓园和故居的朴素空寂。贾玲老师深有感触地说:“有巨著《白鹿原》耸立在那里,《我的白鸽》又被收入中学语文教材,它们将长久地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自由自在地翱翔在历史的天空。”即将参加“丝路之秋名师大讲堂”展示活动的巩英莉老师及时地补充道:“这也正合乎先生朴素本真的审美追求!何必在乎旧居与墓园的空寂冷清呢!”我听后连声赞叹。巩英莉老师准备执教的正是《我的白鸽》这篇课文,今天特意来感受先生写作时的环境与氛围。看来,她已经找到了教学这篇课文的切入点。

回家后,我打开统编的七年级语文课本《我的白鸽》,又找来那本《高中语文精品阅读》,一边对照着品咂,一边回忆着,二十多年前赏读《告别白鸽》的情景,以及陈忠实先生对我教诲的一些情景再次浮现于眼前。

本文刊登于《美文》2024年2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