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在贺兰山的植物江湖中游荡,经常会有脸盲的尴尬。
根据我不多的经验,此山的植物,植株大多矮小,像埋伏在山上的侠客,老让你找不到它们,或在某个角落给你一个惊喜。开花大多以红、黄、蓝、白为主,都是那种耀眼的主色调,因此,即便花瓣样式大同小异,但总有一种统一化妆的错觉。而但凡开花的植物,总会想办法闹出些果实来,不论大小,不管多少,似乎不结果就对不起一季的生长。
针枝芸香就很符合我所描述的特征,从植物志上的插图看,它枝条细瘦,布满锐利的针刺,叶片细小,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模样;果实小巧精致,圆润光滑,像一颗颗袖珍版的樱桃挂在枝头。
其实,对于芸香科植物大家并不陌生,它们最明显的特征,是名字里大多带个香字,芸香、七里香、香橼都是如此。命名者对此科植物的偏爱,让其他植物羡慕不已。
按照《贺兰山植物志》的说法,针枝芸香是芸香科植物中相对小众的存在,它的生存空间仅限于宁夏、内蒙古、甘肃这三个省份。它还是贺兰山植物江湖里的土著,模式标本是已故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学家秦仁1923年5月在贺兰山北寺沟采集的。
在贺兰山东坡的苏峪口沟、黄旗沟、甘沟、大水沟、汝箕沟;西坡的哈拉乌沟、北寺沟、古拉本、南寺沟、峡子沟等海拔2000米以上的阴坡和半阴坡区域,针枝芸香与青海云杉、灰榆、鬼箭锦鸡儿等乔木、灌木一起,组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小群落混交林带,为岩羊、马鹿、蓝马鸡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但是,进入山中想寻找到针枝芸香的身影,却没有那么简单。
6月的一个清晨,阳光透过稀薄的云层给贺兰山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我跟着一支专业的爬山队伍沿着苏峪口沟蜿蜒的山路前行。沿途的景色,像切片一般转换着,不管是最初的怪石嶙峋,还是中间段的花草繁茂,乃至快到目的地的绿树成荫,景色各有特色,却都美不胜收。
不过这些都不是我所关注的,整支爬山的队伍中,大家的目标是抵达山顶,只有我“心怀鬼胎”,以爬山的名义,在贺兰山的荒野中寻觅针枝芸香的身影。我不知道它会在哪个角落等待着我的发现,也不知道它会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在我的眼前。每走一步,都仔细地观察着周围的环境,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可能出现针枝芸香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