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歌翻译的“直译”与“意译”
“直译”与“意译”孰优孰劣?这是每一位译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翻译界争论不休,且难以有结论的问题。当然,“直译”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因为它直接而简单,可以“原汁原味”地展现原文的面貌,是一种“照相”式的翻译方法,能够淋漓尽致地复制出原文面貌的每一个细节。但正因为它用的是“照相”手法,复制的是原文的面貌(即外表),便显得有点呆板或肤浅,无法反映原作的“精气神”。而“意译”则可以弥补此不足之处,因为它发掘和展现的是原文的内涵(即本质),是一种“绘画”式的翻译手法(但凡肖像绘画大师都是通过人物的外表反应其精神世界)——这种方法往往用于诗歌翻译,因为诗歌有的时候会“言在此而意在彼”(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执意用“直译”手法,一定会跟原文“貌合神离”,成了让人费解或不屑的“死译”)。作为一个翻译诗歌的译者必须有所取舍——你到底注重格式(即外表)还是内容(即神韵)?当然,“两全其美”最好,但遇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 你会怎样?我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刘重德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用“意译”(即“绘画”式手法),他在《西方译论研究》一书中说道:“再以绘画作比。画的内容可以是匹战马。一个很有修养的画家把它画得两只眼睛炯炯有神,颈部隆起,鼻孔扩张,因为那位艺术家感觉到了战马的英勇精神,所以就把那种英勇精神在他的作品上复现出来了。一个不熟练的人却只给了我们四条腿、一个头和一个身躯。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英语世界》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