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是美国心理学家、作家杰西卡·洛夫(Jessica Love)的一篇文章,最初发表在《美国学者》(The American Scholar)杂志上。文章以独特思辨的视角和轻松幽默的文风探讨了艺术风格形成的心理基础,以蜜蜂能够识别艺术风格以及其他相关实验为例,探讨和展现了人类天生对艺术的感知与表达能力。
从整体上来看,此次参赛的译文多数能够做到传达原文的基本主旨,但仍存在一些典型的翻译问题,如明显误译漏译、选词不够严谨恰当、行文不符合中文表达或阅读习惯、上下文语义不够连贯通顺、前后句衔接不合理、语篇文风不符等。出现这些情况有几种可能,一是对英文原文没有吃透,多处翻译难点未能准确把握语境和作者意图,理解有误差因此译文无法做到有效传达主旨信息、还原原文语体风格,等等;二是中文的行文表达尚有欠缺,自校过程中未能发现译文在语篇表达上的不足;三是部分译文明显采用了MTPE(Machine Translation with Post Editing)的方式,但译者对机翻产出缺乏足够的译后编辑和校审,从而导致误译。
总体来说,英汉翻译不是简单的表层词汇对译或语言符号转换,译者在翻译时须在仔细揣摩原文的基础上,宏观把握语篇、语境与语体,尤其要充分考虑汉语重意合以及英汉两种语言在行文表达和句法结构上的差异性,这样,才能通过多种翻译策略和技巧使译文在语义、逻辑、衔接和表达上更加准确连贯、合理通顺、自然流畅,从而有效传递原文主旨、再现原文风格。具体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语义的准确传达
语境翻译理论(contextual translation)认为,语言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应取决于词语所处的上下文、文化背景以及交际目的等,因此,译者在翻译选词时须多方考量各种语境因素。比如:
例1:What makes Hemingway Hemingway? 标题本身的用词很简单,有参赛选手忠实地译为“是什么让海明威成为海明威?”,符合原文本意。但此处考虑其语篇语境(discourse context),即文本的类型、风格、主题等,也可在表达上稍加提炼译为“何以海明威”,以使措辞具有一定的审美性。
例2:Years after my first and only art history class, I am insufferable at museums. 该句为第1段第1句,句中对class和insufferable的翻译,在参赛译文中出现了很多分歧。先说class一词,其原义常为“(一节)课;课程;班级;阶层”等,有参赛译文将其译为“第一节(次)且是唯一一节(次)艺术史课”,但仔细通读整段和全篇便会发现,“一节或一次课”不足以让作者或是任何人对自己的艺术鉴赏力有如此夸张的自信和骄傲(如第1段作者诙谐幽默的个人轶事所述),所以译为“第一门且是唯一一门艺术史课程”会更为合情合理些。
再说insufferable。其原义为“难以忍受的;无法忍受的;令人厌恶的”, 那究竟是“我难以忍受(别的)人或事” ,还是“我是博物馆里(令人)难以忍受的人”呢?对此,参赛译文中出现了明显的不确定,有译者将其译为:①“(我越来越)难以忍受(博物馆)”;②“(我在博物馆里)难以忍受”。从其字面意思上来看,似乎都能与原文用词对译上。但译文①与该段中作者对艺术品的鉴赏又有什么关系呢?译文②作者在博物馆里“难以忍受”什么呢?两个译文都明显前言不搭后语,与上下文不符。那么,继续分析本段便可得到更多线索:definitely、you can tell、sometimes、usually、be smug as a picnic等表达对作者在博物馆里的表现进行了补充说明,它们无一不描画了一个傲慢自大、洋洋得意的人物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