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岁的上海姑娘沙白,因患红斑狼疮饱受折磨20年,于近日赴瑞士接受了安乐死。
这件事在网络引发巨大的争议,人们就是否应该安乐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认为安乐死是她的解脱,有人却指责她脆弱、自私,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这让我想起澳大利亚的一位科学家。
他生活优渥、荣誉等身,人际关系幸福和谐,生活十分美好,可他却对“活下去”一事失去了兴致。
6年前,这位名为大卫·古德尔(David Goodal)的104岁老人,吸引了BBC、CNN、彭博新闻、纽约时报等国外主流媒体的报道。
2018年5月2日,澳大利亚珀斯国际机场。
他坐在轮椅上,和身边的家人朋友一一告别。
此情此景,大多数会被人误认为是日常旅行告别。
但其实,这是一场飞往瑞士的“死亡之旅”,只有起航,没有归期。
几天后(当地时间2018年5月10日中午),他在瑞士接受了自愿安乐死。
在安乐死前的新闻发布会上,他说“我很高兴能够结束我的生命”,自己活得实在太久了。
看了他的故事,或许你对死亡会有新的感悟。
104岁是什么概念
古德尔出生的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年幼时他时常在“一张桌子底下爬行,躲避空投炸弹”。
他的一生,经历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残酷、规模最大的两次世界大战,不过都幸运地活了下来。
34岁那年赴澳大利亚定居,一住就是70年。他也是澳大利亚最老的植物学家和生态学家。
这期间他结过3次婚,有4个孩子。
但古德尔的志向显然不在家庭,他在伦敦大学等知名学府拿到了3个博士学位,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在工作上,曾到澳洲、英国、美国和加纳等国家的大学任教,发表了100多篇论文。
65岁时,古德尔就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但他不甘寂寞,仍活跃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甚至在2014年,也就是他100岁时,他还在影响因子1.39的SCI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
102岁时,他还因为在科学领域作出卓越贡献,被授予澳大利亚勋章。
不料正当人生得意之时,他却被工作将近20年的伊迪斯科文大学(Edith Cowan University)婉言相劝,希望他收拾收拾办公室,走人。
理由呢?
因为古德尔每周四天搭两次巴士和一次火车上下班,单程就要花费90分钟。
伊迪斯科文大学以年事已高与健康安全为由,直接禁止古德尔上班。
这个消息对于一生将75%的光阴都花在工作上的老人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他抗议,这是一种“年龄歧视”。
他的女儿更是表示不满:父亲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可在他做出一切贡献之后,竟被如此遗弃。
话虽如此,但古德尔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却非常清楚。
90岁时,他跟朋友出去打网球,发现体力已大不如前,脚步根本跟不上朋友的节拍。
他喜欢莎士比亚,下班后就会参加一个业余剧团的演出,但因为他的视力急剧下降,被没收了汽车执照,最后只好被迫放弃了这项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