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逃副市长李传良:31亿涉案资产背后的官场江湖
作者 李禾 赵健
发表于 2024年12月

10月下旬的黑龙江鸡西,天气转凉,夜间温度降至零度以下。在当地做生意的张然心情也如骤降的气温一样,不时生出阵阵寒意——10月11日,她在《人民法院报》一个半版的法院公告上,看到了自己目前租住的房屋信息。这意味着,她真正的“房东”,是鸡西前副市长李传良;而她住着的这套房子,被官方认定为李传良的“违法所得”。

“可咋整,我都不敢想,怎么会和‘李半城’扯上关系。”张然叹息着。这段时间她寝食难安,“总觉得房子随时会被收走,把我赶出去。”

李传良,绰号“李半城”。6年前逃至境外后,他一度没了消息。直到不久前,牡丹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的一份公告上,透露检察机关已申请没收其被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包括14亿元资金、1021处房产和18家公司股权等,涉案资产超过31亿元——这相当于2017年鸡西地方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二。

“鸡西这座城,有一半的房地产开发项目都与李传良有关,大家叫他‘造城者’。”当地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李传良很早就开始为自己编制商业版图,2017年正式离开公职后,他在鸡西搞房地产开发,生意做得很大。“李半城”的绰号,就是那个时间得来的。有关绰号,更早之前,别人还称呼他为“大脑袋”,父母则唤其“大柱子”。

2018年11月15日,李传良出境后,先暂居香港,后来去了美国,他一度想与国内切断联系,开启新生活。也因此,在香港期间,他不仅故意传出自己“假死”的消息,还向鸡西方面传过一份假死亡证明,想让当地政坛彻底忘了他,但这份证明很快被证伪。

外逃近两年后,2020年9月7日,黑龙江省纪委监委发布“李传良涉嫌严重违法犯罪被立案调查”的通报。2024年10月11日,《人民法院报》又用了一个半版公告内容,披露了李传良的违法所得。李传良,这个被鸡西人逐渐淡忘的名字,再度被频频提起。

近日,记者在哈尔滨、鸡西两地走访,采访了数位与“李传良案”有过交集的人,试图从他们口中,拼凑出这个外逃副市长和他的商业版图。

双面“李半城”

作为资源型城市的鸡西,是煤城,也是石墨之都,在黑龙江省经济排名属中等偏下。在《人民法院报》的公告里,李传良涉案的房产项目,分散在鸡西市区各个地方。

这些房产包括中心塔小区、松林小区、柳盛馨园小区、南山小区、信合大厦、鸡冠新城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等在内的多处住宅、门市、车库、车位等,全部加起来共有1021处。而这些小区的开发时间,大多是李传良在任期间。

有知情人向记者透露,涉案房产只是李传良名下个人实际持有、实控公司在案发前还未销售出去的房产。这其中,售价高是原因之一,例如一个停车位要价近20万元,涉事小区的车主宁愿选择每年以8000元的价格租赁,也不太会花钱买下。而这些实控公司也不愿意以甩卖的方式着急抛售,毕竟采取边租边卖的方式,甚至会产生更多的利润。

比如名为“柳盛馨园”的小区就是李传良任职期间开发的。这是在斜坡上建起的多层住宅小区,项目的开、竣工时间是2013年,彼时每平方米均价2000元左右,现已涨至近4000元——这和鸡西目前的新房均价相差无几。

该小区里,李传良的涉案住宅和车库大多空着,有些门上贴着招租的联系方式。

除大量房产外,位于鸡冠区的“工业博览园”也被传与李传良有关。工业博览园前身分别为鸡西市煤矿专用设备厂、鸡西市特种车辆制造厂等工厂,占地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里面部分区域曾是侵华日军在鸡西驻军之所,并留下了10多处军事建筑。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军工部第三办事处接收了这些建筑,生产军需物资。

10月11日《人民法院报》提到的扣押在案资产中,就包括了“鸡西煤矿专用设备厂名下的四十个左右的厂房”。

知情人说,这些厂房原本没有产权证,李传良任鸡西市财政局局长期间,给所有厂房办了证。因为占地面积大,又地处鸡西市主城区,彼时刚到鸡西任职的主政官员路过时,都会好奇这块地是做什么用的。更鲜有人知道,这些厂房产权背后的真正操盘手,就是李传良。

对于《人民法院报》公告的内容,外逃的李传良进行了狡辩。接受境外网络媒体采访时,他称那些涉案房产都没在自己名下,“实际那些(房子)不是(我的),那些是公司的”。

“他2017年3月辞去公职,2018年11月去了境外,中间就1年8个月时间,涉案31亿元。试问谁能用这么短时间,做到‘李半城’?如果不是辞掉公职后开发的,只能是在任期间插手地产了。”当地有官员对记者表示了自己的质疑。

对于类似质疑,李传良接受境外媒体采访时称,自己对这份公告肯定要辩解。但至于如何辩解,他又称,“细节肯定说不清”。对于31个亿,他明确否认,同时进一步狡辩说,从2014年到2024年,他挣的钱“3个亿是有”,可这些钱并未带出境。至于他究竟带了多少钱出境,我们暂未获得更多详细信息。

李传良还给自己打造了一个“好官”人设,标准来自他所谓的不收礼。

记者在鸡西走访时,一些受访者称,李传良的确是出了名的不收礼,他也曾对外传达过自己对腐败的深恶痛绝。有人求他办事,他不仅不收礼,也不会向行贿人以其他方式要求回报人情。用东北话说,就是“不勒大脖子”,意指“不吃拿卡要”。但他近日在境外接受访谈时,承认了有人给他送礼,并称对于超过1万元的红包,很难再退回去。按照他的说法,退回去会“得罪人”。

凭借“清廉”的名声,很多人愿意和李传良交朋友,找他办事。与之有过接触的人说,直到李传良出事后,他们才意识到,李传良或许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俘获人心,拉拢队伍,背地里扩大自己的商业版图。

“不收礼可能只是假象,他的另一些隐蔽收入远远高于受贿所得。人家挣的是大钱。”一位受访者说。

聪明的“大脑袋”

1963年9月27日,李传良出生在一个矿工家庭,说起话来,地道的鸡西口音。他的父亲早年是鸡西滴道煤矿的工人,腿上负伤落下残疾。

近日在美国接受采访时,他提起了自己的少年时期,说当时和家人就住在矿山上的棚户区,一年四季常要外出挖野菜——春天挖苦菜;夏天挖曲曲菜;秋季采木耳;冬天采很多达达香(一种花,又名金达莱)放到院子里,家里平添几分过年的喜庆。

本文刊登于《知音海外版(下半月)》2024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