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4亿!“蒸笼姑娘”走出国门闷声发大财
作者 刘韵
发表于 2024年12月

广东罗定西部的泗纶镇,这个常住人口不足5万人的粤西小镇,有2万多人正在从事竹蒸笼加工事业。其中大部分曾是留守妇女,如今摇身一变,她们成了月收入不菲的“蒸笼姑娘”。泗纶镇每年加工蒸笼约1.7亿只,销售收入达4亿多元,创汇超过5000万美元。蒸笼能让这里的村民“闷声发大财”,离不开一个人的努力,她叫沈美娟,是云浮罗定非遗竹编的传承人。

回乡传承泗纶蒸笼

1988年,沈美娟出生在泗纶镇杨绿村一个竹编世家,祖辈四代以竹编为生。罗定市盛产罗竹,远近闻名。对沈美娟而言,竹制蒸笼有着特殊的意义:“小时候,村里家家户户、一家老小都做蒸笼。我家四代人做蒸笼,在我很小的时候,也和家里人一起做蒸笼。家里靠卖蒸笼支付了我的学费、生活费。”

大学毕业后,沈美娟在东莞一家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找到了工作。她勤奋认真,很快就成为事务所的行政主管,待遇优厚。她的事业不断发展,却始终惦记着家里的竹蒸笼。从小的熏陶让沈美娟对竹子有近乎天然的亲切感:“在外面上班的时候,看见竹制品都会忍不住多看两眼。”

2013年春节,沈美娟和丈夫回泗纶镇探亲。返程途中,沈美娟的丈夫感慨道:“我发现现在制作竹蒸笼的手艺人平均年龄都在50岁以上,几乎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以后,制作竹蒸笼这门手艺可能就要失传了。现在市面上塑胶、不锈钢等蒸笼不断上市,对竹蒸笼的冲击太大了。”

沈美娟说:“主要是竹蒸笼制作十分烦琐,得经过砍竹、锯竹、开竹、开片、测量、烘竹定型、缝接唛头、制作外坯、打竹钉、编笼底等几十道工序,必须静得下心、吃得了苦。这对年轻人来说是一个挑战,大部分年轻人都不想做这个工作。”说完这句话,沈美娟心里一惊,她也是逃离的年轻人之一啊!

回到家后,沈美娟心里像压了一块重重的石头,小时候制作竹蒸笼的场景常常出现在她的梦中。她想为家乡做点什么,也想为制作竹蒸笼这项技艺做点什么。沈美娟和丈夫商量:“我想回家创业,为竹蒸笼产业出一份力。”丈夫很支持她:“你安心回去创业,我继续上班挣钱,不管发生什么,我永远是你的后盾。”

沈美娟很快辞掉工作,回到泗纶镇接棒家里的“老行当”——制作竹蒸笼。亲朋好友都不理解她的举动,很多人劝她:“你在大城市有好工作,干吗回来吃苦。”“做竹蒸笼能赚几个钱,你不要太傻了,还是快点回到东莞继续当你的白领。”

沈美娟不为所动,她铆足了劲想要干出一番事业:“我想把竹编手艺传承下去。”好在家里人都很支持她,她的父亲说:“你试试吧,万一要是成功了,也算是给我们家长脸了。我做了一辈子竹蒸笼,正愁没人接着干呢!”沈美娟的奶奶更是拉着她说:“愿意回来就好,奶奶还能做蒸笼,奶奶帮你做。”

在一家人的支持下,沈美娟注册了竹之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寓意把竹蒸笼产业做得像竹林一样生机勃勃。刚开始创业时,沈美娟把公司设在她杨绿村的家里,以家庭作坊的模式开展经营,员工就是沈家的祖孙三代7口人。公司有了,怎么把竹蒸笼宣传出去成了沈美娟面临的难题。

看着家里堆起来的蒸笼没有人买,沈美娟愁得整夜睡不着觉。到底怎么做才能打开销路呢?杨绿村地理位置偏远,想要面对面销售几乎不可能。沈美娟想到了网上销售。她首先在各大网络平台开设网店销售蒸笼,后来又在许多论坛宣传自家的蒸笼,贴上自己的联系电话,等买家来电联系。

白天她忙于发布订购信息,晚上还要加班加点制作蒸笼。制作竹蒸笼有一道复杂的工序“封膜”,家庭用电并不能支撑这道工序,沈美娟便错开用电高峰期,从凌晨两点一直工作到天亮。

最初几个月,沈美娟在网络平台没有卖出一个蒸笼。她没有放弃,而是继续研究平台的推广规则,想办法让网站给蒸笼更多的展示机会。

本文刊登于《知音海外版(下半月)》2024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