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意大利人Ale(本名Alessandro Ceschi,中文名“亚历”)与中国产生连接的第十年。
2014年8月,21岁的亚历作为体育记者,来南京报道第二届青奥会。那是他第一次来到东方,也是他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中国。在短暂的7天时间里,他结识了许多热情洋溢、充满活力的志愿者,感受到内心深处探索自己、探索世界、跟世界连接的渴望。此后两年,于他而言,中国成为一场模糊的梦境。
2016年,亚历在罗马读完传媒专业本科,在一家牙医诊所上了一个月班,随即成为“每五个意大利年轻人中失业的那一个”。他一边陷入对未来的迷惘,一边又拒绝进入一眼就望到头的人生。偶然间,他在《经济学人》杂志网站上读到一篇讲述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的报道。“要不就,去中国做电影?”于是,他考上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踏上第二次前往中国的航班,从此与这个东方国度深度结缘。
在中国生活的6年,亚历从零开始学中文,并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中国。他在北京、河北、上海、海口、青岛等地待过,也做过形形色色的工作——导演、模特、留学机构老师、剧组群演、翻译、剪辑助理……2020年,他以Ale为名开始用中文写作,并陆续在豆瓣及一些中文媒体上发表。
前段时间,他用中文写作的新书《我用中文做了场梦》出版。他试图呈现这6年时间里自己与这片土地的复杂相处。他觉得,出书就像给自己23岁大学毕业到30岁这段人生做一个交代。“一个赛季结束了。我可以跟这段生活告别,继续往前,想一想后面的事情怎么安排。”
来到中国,成为“自己人”
大多数来到中国的外国人,或许都怀揣和亚历相似的目的:一张充满可能性、可以从零开始书写的白纸。
在中国,没人了解亚历的过去,也没有多少人真正在意他的未来。“你可以脱下旧身份的负担,成为一个全新的人……”他写道。
然而,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获得一个全新身份,意味着此前亚历所习得的各种生活常识、经验、语言和行为习惯,都得推翻、重建。
可以说,亚历融入得还不错。他通过看《欢乐颂》学习中文,靠白酒和翻译软件交朋友;试着用中文发朋友圈,尝试用口语表达幽默感;逐渐接受热水;也跟出租车司机聊意大利足球和房价。
在北京时,他像一个城市中的游荡者:去朝阳公园踢球,去亮马桥吃比萨,在胡同里跟人畅聊诗歌和电影,去知春路做按摩,去非营利机构做心理志愿者……他逐渐习惯于在不同环境、不同身份之间不停切换。
在无数可能性中,亚历也在尝试着给自己找到更明确的方向。在中国的头几年,这个方向是做电影。
2018年,中国电影的快速成长肉眼可见。那也是亚历在中国电影院观影体验最丰富的一年。他相信,中国电影和世界接轨是必然的。
“演戏——外国人在中国的零门槛事业”,亚历粗略计算,算上学生剧组,自己一共待过几十个剧组。他曾在北京寒冷的清晨饰演马可·波罗,也演过海边的绝症患者、苏联时期的宇航员、抗美援朝时期的美国大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