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教育缺位的危害
作者 陈莹 李华
发表于 2024年12月

前不久,网络上一则关于四岁女孩做连线题的视频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共鸣。视频中,小女孩认真地连接着题目中的家务事项与对应的父母角色。令人惊讶的是,她将辅导作业等都毫不犹豫地与妈妈连在了一起,而爸爸则是一片空白。这一幕,无疑是对父亲教育缺位现象的一个生动写照。

近年来,家庭教育中父亲的缺位已成为我国社会日益显著的问题。父亲教育缺位主要体现在“量”与“质”两个方面。在“量”的方面,目前对“长期缺位”的明确定义尚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父亲在孩子教育和成长中的参与度不足,可被认为是长期缺位。在“质”的方面,父亲可能认为尽己所能提供物质保障是对孩子最大的益处,或是把孩子的学业成绩放在首位,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父亲投入子女教育的质量有待提高。

父亲教育缺位,你了解多少?

父亲教育缺位是当今教育热点话题之一,它常指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父亲在塑造孩子行为、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角色缺失现象。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母亲往往承担了主要的育儿职责,而父亲则在孩子的日常教育和情感支持中扮演着较为边缘的角色。出现父亲教育缺位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受传统家庭观念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快节奏生活和高压工作环境使得许多父母在事业与家庭之间难以取舍。他们为了生活奔波劳碌,往往将孩子的教育责任推给另一方,导致一方在孩子的教育成长过程中长期缺位;加上受传统“男主外,女主内”家庭观念的影响,很多人持有这样的观点,即照看和教导孩子的主要职责应当落在母亲身上,父亲应该将大部分精力和工作时间都放在家庭生计上,不重视陪伴孩子,而母亲也没有帮助父亲建立正面的形象,由此产生的“父亲缺位”现象给家庭和孩子带来的影响日益显著。

家庭内部沟通不畅

在一些家庭中,有些妈妈嫌弃爸爸带孩子粗枝大叶,什么事都自己包办了,双方的教育理念、方式以及目标可能存在较大的分歧。这种分歧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沟通和协调,往往会导致一方在教育问题上产生挫败感,甚至选择妥协退出,这种退出行为无疑加剧了父亲教育缺位的现象。

本文刊登于《心理与健康》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