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先要理解孩子

上午的门诊接待了一对母子。看着孩子,妈妈忍不住泪水涟涟:“孩子大四了,只剩一年实习就能毕业,按说压力不大,为何孩子就不能再坚持一年,毕业后就能找个好点的工作。”
一般这种情况都是妈妈急得要死,孩子却漫不经心。果然,这家母子也是,妈妈不停抹泪,孩子低头不语,双手紧握,两个食指互相对着,不停划圈圈。这个动作也许透露出孩子感觉无聊,甚至烦躁,忍不住做点小动作,缓解下情绪;也可能他进入了自己的内心,对外界发生的事情充耳不闻。
为避免直接压力,我尝试以轻松的方式询问孩子此次就诊的意愿。孩子只是摇头。这个摇头,说明他听到了我们的谈话,但是不知道是回应不想看心理门诊,还是不想回答提问。好在妈妈解释了:“他是不想来的,是我拉着他来。”
孩子被迫来看心理治疗师,可能不乐意,来了也不想讲话,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他生气、不想配合,或者情绪低落到连说话都觉得困难。孩子可能积压了太多情绪,根本不想参与心理治疗。作为心理治疗师的我选择的问诊方向如下:
其一,鉴别孩子的情况,了解到底是怎么回事
孩子是复诊,之前诊断为重度抑郁,一直在服药。今天的门诊首先要了解的是孩子的病情有没有发生变化,抑郁情绪有没有改善,药物是否需要调整。通过询问病史,了解最近发生的事情,看看有没有和症状相关联的因素,导致病情有变化;也可以进行心理测量,了解孩子的病情发展。好在孩子的检查结果和上次相比没有变化,这是好现象。
其二,要了解孩子是不是因为家庭关系的问题导致情绪低落,以至于不愿意配合治疗
妈妈认为不是家庭原因,她给出了三个原因:
● 孩子学校管得紧,不自由;
● 理科不好学,压力太大;
● 失恋了,还没走出来。
可是,这是妈妈讲的原因,孩子同意吗?因为问题是在孩子身上,所以要问问孩子:妈妈讲的理由跟你想的是否一致?
孩子继续摇头,说不是。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心理与健康》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