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群体实施认知行为疗法的思考
作者 韩婧
发表于 2024年12月

随着儿童进入学龄期,步入学校的大门,他们的社会角色开始增加了一个“小学生”的身份。在一到六年级期间,小学生们不仅仅在身体上发生飞速的变化,在想法、情绪、行为等方面也发生诸多变化。针对这一阶段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小学心理咨询的设置,认知行为疗法显示出了良好的适用性。

认知行为疗法对小学生的适用性

认知行为疗法通常从诱发情绪的具体事件入手,让小学生意识到该事件引发的头脑中的想法与情绪的对应关系。基于这些想法和情绪,学生会进一步产生相应的行为,这种行为又会进一步引发更多的情绪和想法,至此,情绪—想法—行为的循环三角形就得以持续。学校心理工作者带领小学生去了解这个过程,既能够帮助他们意识到情绪产生的原因,还能够提供改变循环的方法。

学校心理工作者既要作为心理咨询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也要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教学工作,工作量偏大。认知行为疗法以“短程高效”著称,强调在每次会谈中聚焦咨询目标,利用较为清晰的会谈结构,再结合其特有的认知和行为相关技术,不仅可以为有需要的小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还可以灵活地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提升与学生、其他学科老师、家长等多方的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巧用结构化,聚焦问题解决

小学生来访者大多因为一些具体问题前来咨询,如人际冲突、学业压力、情绪困扰、行为失控等。结构化的会谈方式指的是每次会谈都按照一定的结构框架进行。它可以快速地帮助小学生聚焦问题并促进其有效地改变。通常,一次结构化的会谈包含以下流程:

第一步,开展心境检查。咨询开始时,学校心理工作者先邀请小学生对近一到两周的整体心境进行评估。根据认知水平的发展特点,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因此可以采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评定情绪状态,如请他们画出一个“情绪温度计”并给自己近期的情绪状态打分,满分10分表示非常开心,0分表示非常不开心,请学生在相应的位置标出自己的情绪分数。

本文刊登于《心理与健康》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