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经常“走神”,怎么办?
作者 方丽婷
发表于 2024年12月

在日常教学中,作为老师的我们总是能发现学生的“走神”现象。学生在上课、看书、背诵或者考试过程中,前一秒还专心致志,下一秒就突然想到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或者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吸引,等回过神来时,才发现自己已经走神了好久,再次努力集中精力于眼前的学习任务,但不一会儿又开始走神了。这就会导致一个问题:学生们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可学习效率却很低。

所以,如何应对“走神”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习时为何会“走神”?

在想办法应对自己的走神之前,同学们先要了解,我们为什么会走神?心理研究和教育实践发现,造成走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 注意力的维持时间短

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注意力维持的时间长短有着明显的差异,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维持时间在20分钟左右,高年级学生可以达到30分钟。

一般来说,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延长,但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也有各自的发展差异,有些学生的注意力稳定性发展较晚,仍需要不断地练习和训练,才能达到当前学习阶段需要的能力程度。

● 自制力不足

每个学生的自制力水平不同,自控力较强的个体,抗干扰能力强,可以很好地抑制那些与学习无关的思想和行为,同时快速地感知自身的状态,从而及时地进行调整。

而自制力不足的学生,难以控制自己脑海中碎片化的想法,可能眨眼之间就自然地“开小差”了。

● 缺乏学习动机

动机是一种“想要”的感觉,比如说你想要一件东西,你就有动机要得到它。

研究表明,具有高学习动机的学生更能够专注于当前的任务,会有更好的学习表现,更倾向于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停留在机械学习的水平上。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学生会有意识地“追逐”学习。

相反,动机不足的学生则会经常被周围的干扰因素所吸引,而且是一种主动性的、主观性的走神,即使觉察到自己走神,也不会采取任何措施来尝试拉回注意力。

本文刊登于《心理与健康》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