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一朵小红花
作者 郭霞
发表于 2024年12月

陶陶,初三,14岁,平常比较敏感,作文功底好,文笔细腻,绘画能力强,身体较弱,经常生病,自尊心很强,非常喜欢二次元。

突发困境,陷入泥潭

十月起,陶陶断断续续发烧,请假了一周,学业落下不少,同时,情绪低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病愈复课后,出现了浑身颤抖、无法自控、发冷等情况,变得焦虑不安、食欲减退、间歇性失眠。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恶化,开始自残。终于,一天下午,陶陶瞒着家人,独自前往精神卫生中心就诊,被诊断为中度焦虑和重度抑郁状态。拿着测评结果及诊断报告,她不知所措,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意再来学校。一时之间,陶陶妈妈无法理解自己的孩子为何突然变成了这样,她慌乱异常,尝试去安慰女儿,但女儿的情绪始终无法稳定下来,变得沉默寡言,对家人也产生了抵触情绪。

共情守护,心灵之约

周日上午,陶陶妈妈拨通我的电话,难掩焦急地告知了一切,其间不断念叨:“从小到大,她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从未让我操心过,怎么就突然这样了呢?”我安抚陶陶妈妈后,约了陶陶下午在学校咨询室见。这天,孩子的状态很糟糕,眼神无焦距,脆弱,披头散发,头发一绺一绺地缠绕,一看就是好久未洗头,处于比较严重的抑郁状态中,并且手臂上有道道划痕,述说着刚刚经历了怎样的自残。这个下午,我与这个女孩聊了很久很久。在半哭泣半倾诉中,我慢慢了解到她为何会陷入这样的困境:有家庭原因、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等。通过耐心倾听和关心,陶陶内心无法言语的混乱情绪释放了许多,焦躁的能量稍稍稳定后,她主动打消了休学念头,表示再坚持试试。

配合用药,家校协同

从那天起,除日常班级管理工作外,我始终关注着陶陶,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中,我坚持着以下工作:

和家长时刻保持联系,定期关心孩子的用药情况和复诊情况。

本文刊登于《心理与健康》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