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群,还是不合群?
作者 仇光霞
发表于 2024年12月

深夜,好友小A给我发来一条消息:“我再也不想出去社交了。”

我追问她发生了什么,她说刚参加完和同事们的聚会,别人在一起相谈甚欢,自己却无法融入其中。

她说:“我以后还是别参加这种聚会了,我不合群,太难受了。”

随后她讲述了事情的始末:最近她被公司领导调到了其他部门,新部门的风格和她原来所属的老部门完全不一样,同事们下班后经常一起聚餐,有人见小A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

不爱扎堆,就开始对她指指点点,说她孤僻、拘谨、不合群。

小A听到这些评价,就硬着头皮参加了今天下班后的聚餐。

听她这么说,我倒好奇起来,我知道小A一向不热衷于社交,而是喜欢一个人安静地做些事情,她怎么突然开始在意别人对自己“不合群”的评价了呢?

对于我的疑问,小A回答道:“我有点担心我一直不参加集体活动,会被新同事讨厌。而且我想了想,我有必要适应一下新部门的风格,了解我的新同事,也让大家了解我。我以为这种尝试是积极的,能带来不一样的积极体验,结果体验感并不好。”

“合群”与“不合群”之争

谈到这个问题,人们通常会分成两派,一派支持合群,一派支持不合群。

合群是一种愿意与他人、群体在一起的社会交往倾向,通俗点讲就是积极地与人相处,会主动融入身边的群体。

在一定程度上,合群是人类的一种本能需求,同时也是人类发展演化的结果,人之所以能够越来越强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团结协作,共同狩猎,抵御外敌。这种合群的行为模式历经漫长的历史演变,成为我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心理角度来看,让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得到这个群体的照顾,能够给个体带来归属感和安全感。合群也是一种心理意识,表现为倾向于接受大多数人的意见,追随大多数人的行为。

在工作领域中,个体的合群性也很重要,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大家组成一个团队,发挥各自的优势,方能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更为宏大的目标。

本文刊登于《心理与健康》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