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的心理学
作者 郭易安 姚远青
发表于 2024年12月

“拖延”,一个看似简单却复杂的心理现象,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不分年龄、性别或职业,从学生到职场人士,几乎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拖延的“受害者”。但是,拖延真的是一种病态吗?或者,它只是人类行为的一种自然表达?

“拖延”的普遍现象

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拖延行为的表现形式多样。

对于学生来说,拖延可能意味着在期末考试的前夜才开始复习;对于职场人士,则可能表现为在项目截止日期临近时才开始加班加点。在更个人化的层面上,拖延甚至影响到了我们的日常决策,比如推迟健身计划、延后预约医生或是拖着不去解决个人关系中的问题。

拖延之所以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其原因在于它的普遍性。

拖延虽然普遍,但拖延行为不等同于拖延症。

日常的拖延,比如因为缺乏兴趣或感到疲劳时推迟某项任务的开始,是很常见的现象,这类拖延行为通常与具体的情境相关,是短暂、偶发的,通常不会对个人的整体生活质量或长远目标产生重大影响。

与此相对,拖延症是一种持续性和复发性的行为模式,通常涉及深层的心理因素,如焦虑、恐惧或自我效能感低下。这种行为不仅反复出现,而且在个人的工作、学业或日常功能中造成明显的障碍和负面后果。

无论是偶尔的拖延行为还是严重的拖延症,其核心表现都是任务的推迟和延误。这种延迟行为表明,无论其程度如何,拖延总是涉及时间管理的挑战和动机缺失。

值得注意的是,频繁的普通拖延行为有可能发展成难以应对的拖延症,特别是当拖延成为个体应对压力、焦虑或不适感的常规策略时。这种行为模式越来越根深蒂固,最终可能演变成一种持续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个体的职业生涯、学业成就甚至人际关系。

因此,即使是看似无害的普通拖延,也应被认真对待,以防止其发展成更为复杂和难以管理的拖延症。

拖延的影响:超越时间的浪费

拖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看似是对时间的简单浪费,但实际上,其影响远远超出时间管理的范畴。

从错过关键截止日期到严重影响个人心理健康,拖延带来的后果是多方面的,涉及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

◎ 显著降低日常生活的质量,常导致家务积压和事务处理不及时。

◎ 拖延严重阻碍学习和职业进展,学生因拖延导致的学业成绩下降或项目延误,会影响其学业进展和未来职业选择的机会。

◎ 降低工作效率,还可能影响团队合作,导致职业发展受阻。

短期来看,拖延虽可带来临时的心理释放,但长期则会积累压力、焦虑和罪恶感。

本文刊登于《心理与健康》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