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陈桂林!”
作者 瞿丹妮
发表于 2024年12月

《周处除三害》这部电影里,有一条贯穿始末的线,这条线开启了整个故事的篇章,也让故事走到了既定的终点。这条线衍生于主角内心追求“被看见”的深层次心理需求。

存在感就是兴奋剂

影片开始,参加黑社会葬礼的小混混金毛,同身旁的男人大谈特谈他听说的桂林仔的传奇经历,神态语气中难掩钦佩和向往。身旁的男人大口吃着盒饭,饶有兴致地听着,时不时应和金毛,让他有动力继续说下去。

直到人群中突然传出一声大喊“铁头哥好!”男人循声准备离去,临走前拍了拍金毛胸口说:“我叫陈桂林,我有名有姓,以后不要再叫什么桂林仔。”

在枪杀了铁头哥后,看到震惊的警察,陈桂林没有马上逃走保命。相反地,他在原地停留了几秒,对着前方的警察露出了嘲讽的笑容,挑衅意味很足,在确定警察看见了以后,他才转身逃跑。

这是影片中第一次侧面呈现陈桂林内心“渴望被看见”的部分,他不是桂林仔,他姓陈,全名叫陈桂林。他不是普通的贪生怕死的小混混,他可是能够在警察眼皮子底下杀人还能逃走的陈桂林。

影片中第二次呈现陈桂林“渴望被看见”的心理就直接多了。在陈桂林唯一的亲人奶奶去世,又得知自己肺癌晚期后,陈桂林决心自己在死前一定要像烟花一样绚烂绽放一次,“干一票大的,让道上的所有人都知道我是谁。”

一旁的黑道医生张贵卿听后,对他说了一段话:“肺癌临终前是很痛苦的,与其像一只死在暗角的老鼠,倒不如光明正大一点。人死留名,至少换来一点尊严。”张贵卿这段话其实也根植于“人渴望被看见”的心理,只是演变成了不同的表现形式。

陈桂林渴望被看见,他决定通过实施一场特大犯罪来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讨论,到时候道上的所有人都会像那天遇到的金毛一样谈论自己的“丰功伟绩”,而张贵卿希望陈桂林“被看见”是通过自首的方式,至少留得一点尊严在人间。

本文刊登于《心理与健康》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