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原研药在消失,为什么给患者选择权这么难?
作者 刘正
发表于 2024年12月

几周前,一篇《消失的原研药》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作为一名父亲,看到作者的孩子承受着肺炎支原体在体内肆虐,却始终用不到进口阿奇霉素治疗,并因此而焦虑、不解、自责、愤怒时,我对此也感同身受。

从医学角度客观评述,在中国阿奇霉素滥用、耐药性极高的现实下,久治不愈到底是因为国产阿奇霉素质量不行,还是耐药造成的自然病程,并不能轻易下定论。但这个事件,第一次把“原研药消失”这一行业内默默接受的现象揭示在公众面前。

这是一个无可避免的事实,但这一现象背后的是非曲直,却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复杂。

同款原研药和仿制药,分子结构一模一样

就西药(化药)而言,无论是原研药还是仿制药,毋庸置疑,他们的有效成分是完全一致的(注:生物制剂与生物类似药的序列结构略有差异)

从化学和生物学的第一性原理出发,只要是同样结构的药物分子,无论是在瑞士还是印度的实验室合成出来,都能起到同样的治疗效果。这是纯粹的科学,不存在任何“古法炮制”玄学的空间。

更何况,很多仿制药用的是和原研药同样来源的原料药(API),甚至有些仿制药企就是从给原研供应原料药,或是OEM起家的,两者用的原料只是柜台和剪标的差别。

但实际临床应用中却很微妙,因为没有人是直接把API原液吞下去的。成品药物需要经过结晶造粒,加入不同功能的辅料(赋型,缓释,抗氧化等),经过不同的制剂工艺成为片剂,胶囊,分散片,缓释泵片等剂型,而药物的结晶晶型,辅料的选择和配比及复杂制剂的工艺,都会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性性质(ADMET)产生影响。

尽管在原研药上市并披露专利信息后,仿制药企掌握了药物的化学成分,但原研厂家从来没有义务去分享独家的合成和制备工艺,仿制药企只能通过逆向工程,无限逼近原研的工艺和配方。

在部分情况下,由于原研药晶型和剂型工艺尚未专利到期,或是临床试验数据保护制度的限制,仿制药企还只能绕道用其他技术路线实现原研工艺的效果,而这些差异一点点累积起来,都可能对药物的临床效果产生影响。

国情之下则又添变量。正如PX事件中厦门市民的名言“我不是在反对科学,我只是不相信中国人做的科学”。药学界有个很老的笑话,某研究生对原研进口和国产药的杂质进行检验比较,结果震惊了,国产药的杂质含量竟只有原研的60%,这质量杠杠的。不过很快又发现了另一个真相,国产药的有效成分也只有原研含量的一半。

2005年,协和医院药学部对3个厂家共9个批次18种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检验,发现仿制药加入了过多的抗氧剂,可能造成患者肝肾损伤。而国产头孢噻肟钠粉针剂里的不溶性颗粒,达到了原研的500倍,这都是有意或无意的质量问题。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本土制药工业确实有点放飞,连国家药监局原局长郑筱萸都因受贿罪、玩忽职守罪被判处死刑。2015年毕井泉局长拨乱反正,开启了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强制要求,逐步收紧了国产仿制药的质量要求,并通过飞检、信用评级等一系列工具进行严格监管。如今中国的仿制药已非昨日阿蒙,许多产品的质量已经可以打入欧美市场。

但信任的丧失,需要很多年才能挽回,而行业的进步也需要一点点时间。

在一致性评价的标准上,我国目前遵循的标准已提升到Cmax%和AUC0-t%的比值在80%-125%之间,尚有25%的浮动区间,而欧盟标准已提高到90%-111%之间,差距依然存在。

本文刊登于《人生与伴侣》2024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