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后会无期》上映拿下6亿,韩寒坐稳了新身份。
导演之外,他还顺手为同名主题曲填了词,“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当一个人成了谜……”被邓紫棋唱成了年度金曲。
而后,“作家”韩寒悄然隐去,十来年里他不再有新书面世,毕竟他自己都说“杂文这东西很鸡贼。”“如果不能超越《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就先不写了。”“写来写去,最后都是发泄情绪……我就毅然把它给停了。”
面向公众的表达从文字变成影像,韩寒成熟了许多,也沉默了许多。
他的博客最后更新的时间定格在2014年,微博主页空空如也。偶尔出席活动讲两句,网友评价大多也都是“不太韩寒”。
十年倏然而过,如今那艘沉船有了名字叫“里斯本丸”,倒是韩寒真成了个谜。
他的现状如何,又是否与当年全然两样,一切都成了薛定谔的猫,让人看不清楚。
跷着二郎腿,穿着借来的黑夹克,长发遮住半张脸,2000年,17岁的韩寒就这样出现在央视《对话》的演播间。
在他正式入场前,现场火药味已浓。
台上两名教授锐评完“韩寒现象”,话筒传到观众手里。在主持人的引导之下,问及如何看待韩寒,扎着马尾辫的大姐淡淡说道:“我觉得韩寒现在是这样,他可能是土鸡变凤凰。”
一番揶揄之后,主持人这才笑盈盈地把韩寒请到台上。
这段访谈的后半段,为今天的中文互联网上贡献了诸多名场面。至今还有不少短视频冠以“少年韩寒舌战群儒”“韩寒高能一挑五”的标题在网上疯传。
但实际上,抛开这些口头上机巧和节目花边不谈,当时台上两位教授的解读倒还算中肯。
其一说,“韩寒其实很害怕他说的话是正常的,他试图创造一种另类文化……他必须这样表演。”“韩寒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被媒体、被出版业、被他的书、被他说的话堆积起来,我们所理解的就是被这些堆积起来的韩寒,而韩寒也在不断往这些堆积物上添砖加瓦。”
另一位则引用了诺奖得主江崎玲于奈的原话——偶尔偏离正轨,走进丛林,你会得到惊人的发现。顺带点了韩寒一句“不是完全偏离”。
像是告诫,也像是预言。
至少站在今天,我们回顾韩寒在新世纪里头几年的表现,他在做的,无外乎上面两件事——持续“韩寒化”和“走进丛林”。
换句话说,就是把“叛逆”进行到底。
复旦给了他特招录取的机会,他不要,他说“复旦请他去当教授,得看自己有没有时间”;博客上掀起“韩白大战”,他写《文坛算个屁,谁也别装逼》扫射京圈文坛一众大佬……
反教育、反主流、反权威,80、90一代深恶痛绝之事,他总能掺上一手。用野路子掀翻学院派、少年提着大宝剑行走江湖的戏码,精准挑弄到粉丝的痛点和爽点;这很韩寒。
然而,韩寒并非天生离经叛道。
为暗恋的女孩苦练长跑,以特长生身份考入同一所高中;上课写《三重门》七门功课亮起红灯,不想被开除从而选择主动退学……
至少在受到大众媒体关注之前,这些故事堆积出来的韩寒,顶多算主流视野中的“问题少年”,离后来媒体笔下的“文化英雄”“反应试教育斗士”还差着好远。
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一层层标签、一场场舆论紧贴过来,你推我就之下,少年韩寒“走上神坛”。
青年们需要精神偶像,媒体需要批判对象,与其左右为难,不如继续这种无意识的“反叛”表演。
毕竟一个17岁的少年,突然被卷入洪峰,每日面对着同样激烈的批判与崇拜,后面的路怎么走,是个问题。
同是80后非典型作家,如果韩寒学大冰,他的作者简介上应该这样写:韩寒,作家、赛车手、导演、歌手、演员、杂志主理人、餐厅老板、电竞选手、投资人……
这些职业不仅韩寒都干过,而且大多成绩斐然。
当作家,韩寒自然不必多说。16岁出道,17岁一篇《杯中窥人》惊艳新概念作文大赛一众评委,写的书从《三重门》到《1998:我想和世界谈谈》,10年间光是版税就赚了至少4000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