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事之秋,似乎是人到中年最真实的写照,这是人生中极具不确定性的一段历程,每个普通的个体都站在命运的转折点上。如果说在事业与子女问题上,中年人还能有所掌控的话,那么,时间流逝所带来的衰老则是不可逆也无法阻挡的洪流。
这不由得让所有人想起近年来的一张新闻图片:一位中年男人,背对着镜头,面前是两张病床,左边躺着母亲,右边躺着父亲,他的双手用力地撑着床边。
对于任何一个中年人来说,这幅画面的冲击力不言而喻——父母已老,而自己也不再年轻。曾经在年轻时享受过的欢愉似乎一瞬间都成倍地变成了重压,如数归还给自己。
今年8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8.6岁。当预期寿命延长,不出意外地,老龄化社会进入了急剧发展的轨道。
堂前尽孝、帮衬子女、实现自我、孜孜以求……当现实问题一层层叠加,这一代中年人又生于少子化时代,由此,一个越来越近的困境是:如何在自己行迈靡靡时,为白发苍苍的父母养老?这一代人陷入了双重的养老困局,他们可能是第一批人,但绝不会是最后一批。如何养老?只有他们破局,才能为未来的人们提供更多更具实操性的养老指南。
养老之压,力不从心
进入中年后,王艳时常觉得人生就像按下了加速键,不仅父母年老体衰,进入将养之年,自己也变得精力萎靡,时常觉得力不从心。
几年前,她的父亲患上肝癌,在病痛的折磨中草草结束了一生。不久,母亲又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逐渐变得不认识人、不会说话,甚至出现了无法穿衣的情况。
母亲患病初期,王艳曾高薪聘请了一位全职护工,委托对方全权照顾母亲的衣食住行。这似乎是现代家庭面临突如其来的养老变故时的第一选择,但对于具有传统养老观念的父母辈而言,他们通常会有诸多不愿,甚至在与护工的日常接触中会表现出或明或暗的抵抗,而作为子女,常常也会因心有余而力不足感到些许愧疚。
在护工的帮助下,王艳的家庭生活勉强艰难维持,她仍能继续工作、照顾丈夫和儿子。但只过了短短两年,母亲的病情便飞速发展,身为家中独女的王艳多番纠结后只得提前退休,并主动提出与丈夫、儿子分居,搬去与母亲同住。
王艳这一无奈之举,看似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困境,实则背后反映出来的是少子化与老龄化社会的养老之困。有数据显示,80后、90后是我国独生子女最庞大的人群,他们在父母进入将养之年时,纷纷成为而立与不惑的主力军,所面临的养老压力前所未有。另一数据则显示,过去20余年中,我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例逐年上升,2022年,每5个年轻人需要至少赡养1个老年人,预计到2050年,平均每2个年轻人赡养1个老年人。
养老压力最终还是整个回到了王艳身上,即便自己的体力、精力不如以往,即便放弃工作有诸多无奈,即便与丈夫儿子分离有太多不舍和不放心,但在家庭养老的单一模式下,当下的她别无选择。搬家当天,丈夫只能叮嘱她:“照顾母亲之余,也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看似日常的叮嘱背后,是中年人对衰老的切身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