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的奇幻生物多数来自中国,与日本的民间传说以及乡土经验相结合,形成了奇诡艳异的全新体系。奇幻生物通过浮世绘的视觉传播得以深入人心,进而成为广受欢迎的文化符号,至今仍活跃在动漫、游戏、玩具等领域。从浮世绘到当代各种媒介,奇幻生物的载体发生了质的改变,但奇趣的内核仍一以贯之。
在日本的江户时代(1603—1868),中国古籍《三才图会》《山海经》《淮南子》《酉阳杂俎》等流传到日本,其中多有精怪图像。江户时期的浮世绘大师鸟山石燕受到启发,创作了《画图百鬼夜行》《今昔画图续百鬼》《今昔百鬼拾遗》和《百器徒然袋》四册画卷,共绘制怪物图像二百余种,奠定了日本“妖怪学”的基础。今日日本流行的妖怪形象,多出自鸟山石燕的作品。
日本的许多妖怪属于奇幻生物的范畴,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河童。按日本学者中野美代子的考证,《西游记》中的沙僧即是河童,两相对照,颇有镜像式的趣味。据说河童如孩童形状,出没在水滨,其头顶有凹陷,里面盛满水时,河童就力大无穷,而水不慎溢出,河童就会失去力量,要想打败河童,就向河童鞠躬,而河童还礼时它头顶凹陷处的水就会洒出来。如此看来,河童还是要受制于狡猾的人类。

究其身世,河童疑即中国南朝志怪小说《幽明录》中的水蝹:“水蝹一名蝹童,一名水精,裸形人身,长三五尺,大小不一,眼耳鼻舌唇皆具,头上戴一盆,受水三五升,只得水勇猛,失水则无勇力。”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也提到了沔水中的怪物:“水中有物,如三四岁小儿,鳞甲如鲤,射之不可入。七八月中,好在碛上自曝。膝头似虎,掌爪常没水中,出膝头。小儿不知,欲取弄戏,便杀人。”还有学者认为,东晋干宝《搜神记》中提到的乌龟精何铜即是河童,二者同音。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河童有着明显的中国基因。日本河川纵横,河流多数短促且湍急。受到季风影响,夏季的集中降水容易使河水泛滥成灾,形成沼泽湿地,沉溺事故多发,这又为河童故事的流布提供了必要的地理条件,成为妖怪现形的契机。传说河童能把人拽进河里,吃掉人的内脏,这又和溺水事件联系在一起,毕竟河川带走了无辜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