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善后:当代日本的殡葬文化
作者 王腾远
发表于 2024年12月
当地时间2015年4月6日,日本东京,幸国寺耗时两年打造的纳骨堂,在这个室内公墓中,LED灯光照射着2046个水晶雕刻的佛像。骨灰龛的主人只需持一张智能卡便可进入建筑点亮相应的雕像。在骨灰被埋葬之前,将会在此储存33年。
当地时间2017年8月23日,日本东京,殡葬专业展会现场。

每年8月,在东京湾会举行一场热闹的博览会——EndEx(临终服务与墓葬博览会)。该展会主要展示与殡葬仪式有关的服务和设备。许多展台都布置得十分精致,工作人员分发小册子和资料,有些展台进行演示或表演。除了能够发光的Led墓碑、精雕细刻的骨灰坛,还有售价8000美元的能够诵经超度的机器人,更有甚者提供用火箭把骨灰送进太空的服务。

“展会的氛围轻松而诚挚,甚至带有一点戏谑。在我对日本殡葬市场进行田野调查的整个过程中,我发现,戏谑和死亡似乎并不冲突。”安妮·艾莉森(Anne Allison)在她的书中这样描述到。作为美国杜克大学文化人类学教授,艾莉森长期专注于当代日本研究。从声色犬马的酒吧夜店到日常琐碎的午餐便当,艾莉森以人类学家的眼光观察思考着21世纪的日本社会的趋势与动向,尤其是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的性别议题与家庭结构的嬗变。

人人要一个体面的葬礼

自2015年开始,艾莉森总是听到她的日本朋友、同事以及从前的访谈对象说起如何安排后事的焦虑。不只是老年人和中年人,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也常常苦恼于此。于是,自2015年,艾莉森开始了对日本殡葬产业的民族志记录。她采访了殡葬服务公司经营者以及相关政府管理机构;参观新式公墓;随佛教僧侣在盂兰盆节举行悼念仪式;甚至与清理小组一同在现场处理孤独死者的遗物。2023年,艾莉森出版了她的著作《另类善终》(Being Dead Otherwise)。在书中,她将殡葬文化的民族志记录与媒体分析相结合,借用生命政治学与宗教学等理论资源,将当代日本的殡葬产业置于历史纵深之下。

2023年,艾莉森出版了她的著作《另类善终》(Being Dead Otherwise )

艾莉森首先追溯了日本殡葬文化的传统。其中,本土神道教与外来佛教对殡葬观念的影响巨大。幕府时期形成的父系宗谱原则奠定了墓葬传统的基础。幕府将军在1603年颁布法律,要求所有家庭必须以宗族为单位在家乡的佛教寺庙登记。从此,每一个家族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祖先墓园。家乡的寺庙为死者主持葬礼,家族的亲属则负责维护墓园、祭奠祖先并向寺庙缴纳管理费用。1898年颁布的新《日本民法典》进一步巩固了父系家族墓园制度。它要求所有居民都必须按照父系姓氏在族谱中登记,死后使用家族姓氏埋葬在墓园中。

本文刊登于《世界博览》2024年2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