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作者 潘楷文
发表于 2024年12月

李明是一名忠实的篮球迷。在得知最喜欢的球队将在自己所在的城市举行一场比赛后,他毫不犹豫地花88元购买了一张比赛门票。但比赛当晚,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紧接着电闪雷鸣,暴雨倾盆而下。面对这样的天气,李明陷入了犹豫。他清楚地知道,冒着暴雨出门可能会遭遇交通堵塞,甚至有安全风险。但一想到自己花了1888元,他内心挣扎,是冒险前往,还是选择放弃?经过一番权衡,李明最终决定冒着大雨出门。

让我们再来设想另一种情境。同样是这场比赛,同样是暴雨如注的夜晚。但这一次,门票并不是他自己花钱购买的,而是他在一次抽奖活动中幸运获得的免费门票。在这种情况下,李明再次面临选择是否冒险出门。这一次,他的内心似乎少了些许压力。因为门票是免费获得的,即使不去观看,似乎也没有什么损失。其实,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沉没成本”效应。

投入越多,参与越多

沉没成本简单地说,就是那些已经发生、无法挽回的成本,俗称“打水漂”。沉没成本的概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美国俄亥俄大学心理学系的哈尔·R. 阿克斯教授和凯瑟琳·布卢默教授是最早研究“沉没成本”效应的学者。1985年,他们发表了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通过实验验证了沉没成本效应的存在。

哈尔·R. 阿克斯教授

他们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探讨投入成本与人们观看演出频率之间的关系。1982年的某一天,大学剧院开始销售剧院演出的半年票。前来买票的前60位观众,被随机分配购买三种不同价格的半年票:第一种是全价票,售价15美元;第二种是小额折扣票,售价13美元;第三种是大额折扣票,售价8美元。这些购票者并不知道存在不同价格的半年票,他们只是随机地买到了其中一种。此外,票的颜色也被设计成不同,以便在后续的演出中,工作人员可以根据票的颜色辨别观众所持季票的价格。

在接下来的六个月里,剧院上演了多场演出。每次演出,剧院都会记录到场观众的票面颜色,从而统计不同价格组的观众观看演出的次数。

本文刊登于《世界博览》2024年2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