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爱之砚,带往彼岸世界

砚是文人的案头之物,书斋生活离不开砚的相伴,故古人认为“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也,一生之中最相亲傍”。元代郑元祐撰的《遂昌杂录》中记载了一段逸事:胡僧杨琏真伽发掘了北宋隐逸诗人林逋的墓,发现棺内独有端砚一枚。其实不止是梅妻鹤子的和靖先生,宋朝还有很多文人都将心爱之砚带往了彼岸世界……
刘景墓之端砚
1958年9月,在广东潮州市的郊外,笔架山东麓的龟山上的北宋刘景墓中,出土了一方端砚。此砚虽为宋代特色,但砚上无其他花纹雕刻,整体显得古拙、质朴,确有“大音希声”的意味。
墓主人刘景的仕途比较顺利,担任过台州、南雄二州的地方长官。墓碑显示,这座墓葬应是刘景及其四位夫人的合葬墓,但通过发掘,墓内只有刘景一人的棺椁,另四位夫人葬于何处,尚不可知。
作为“四大名砚”之首,来自广州肇庆的端砚自古以来便享有盛名。因肇庆在唐代名为端州,故出产于该地的砚名为端砚。端砚石质坚实细密,软硬适中,研墨时出墨快而不易干,写字时墨色也不容易褪掉。最神奇的是,端砚甚至可以“呵气研墨”,只要在砚中呵一口气,产生的水汽就足以研墨。夏天,如果把手指按在端砚中心也会出现水汽。这样“冰凉”的端砚,在冬天研墨却不会结冰。因此,自从唐代以来,端砚便成了文人们的宠儿。
相比于实用的唐代端砚,宋代端砚的形制和样式要比唐代丰富得多。但重外观而轻实用的人,大多不是端砚的真正使用者,而是在意其鉴赏和收藏的价值。
端砚的制作流程复杂。每一方古端砚都是手工制作,历经采石、选料、设计、雕刻等七八道工序才能制成。现代端砚虽然有了专业的制作工厂,有些环节可以通过机器来完成,但是一些核心工序,比如雕刻、打磨等,仍需通过手工来完成。
朱晞颜墓之歙砚
1952年,在安徽省休宁县老县城中发现了南宋名臣朱晞颜夫妇的墓葬,出土的文物除了备受关注的玉器和金器之外,还有诸多文房用具。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世界博览》2024年2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