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的巧克力
作者 安梁
发表于 2024年12月
《康熙书房坐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描绘了康熙帝晚年的形象。画像中的康熙帝盘膝坐于锦垫之上,双手轻按金漆琴式三足案,案上摊开一本书,两侧的书槅上摆放着各种书籍和古玩。

公元1706年,53岁的康熙皇帝依旧在忙碌。他刚从南巡疲惫之中歇息过来,就不忘催促曹寅加紧刊刻《全唐诗》。三儿子胤祉与大才子陈梦雷编纂的万卷本《古今图书集成》业已告成,彰显“盛世修典”之功。也是在这一年,康熙皇帝降下一道圣旨,派宠臣赫世亨办理一桩要事:整点巧克力。

巧克力和狼肠

镶黄旗包衣出身的赫世亨,是康熙身边红人,大小琐碎差事,一并由他跑腿处理。赫世亨不敢怠慢,连忙拜访圣旨里点名的人物——罗马教皇特使铎罗,问道:“若带有cokola(巧克力),望送与我。”铎罗倒是慷慨,把随行物资里的150块巧克力悉数奉上,还当即表态,愿从吕宋弄来一批,再进献给皇帝。

拿到巧克力后,一向思虑周全的赫世亨也不急于复命,先找到在朝效命的耶稣会士鲍仲义问个明白,毕竟这东西是药是饮,圣上也糊涂着呢。博学多闻的鲍仲义解释道:巧克力性温而味甘苦,产自美洲与吕宋,由8种原料配制而成,但中国仅产肉桂、秦艽与砂糖。西洋人饮用巧克力,拿罐子煮开糖水,把巧克力倒入其中,用黄杨木捻子(捻子,用纸搓成的条状物或用线织成的带状物。形状相似的其他材质物品,也可称为捻子)搅拌均匀后再喝。听闻此言,赫世亨拿定主意,令人加急打造银罐与黄杨木捻子,把这两样饮具装入木匣,与50块巧克力一道献入皇宫。另外100块巧克力,暂时封存大内,以备调用。

赫世亨办事周到有条理,但百密一疏,他问来问去,也没回复明白,这巧克力究竟是药是饮。康熙批示:“知道了。”随后忍不住追问道:巧克力适合什么体质?治疗哪种疾病?想必,在皇帝眼里,他索要的是一味西洋药材。眼见差事要办砸,赫世亨又匆忙找鲍仲义追问,方才明白:巧克力并非药材,而是美洲的“茶叶”,日饮一次或两次。为保万全,鲍仲义又仿照传统医学思路,告诫道:老人、腹内有寒气者、腹泻者、消化不良者,皆可饮用。内热发烧者、患有痨病者、痔疮流血者、泻血者,则不宜饮用。但康熙似乎对巧克力失去兴趣,此事再无下文。

再说回铎罗,他进献巧克力,不过是投桃报李。就在半年之前,康熙送来一份贵重又稀有的大礼:活狼。原来,身为教皇特使的铎罗听闻康熙对西洋医学颇有兴趣,特意随团带来不少西洋药材,又配备一名外科医生和一名内科医生。不承想,从欧洲经印度至中国,一路舟车劳顿,加之水土不服,铎罗病倒了,随行的外科医生病得更重,乃至一命呜呼。

本文刊登于《世界博览》2024年2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