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的中国人对于高层住宅楼早已司空见惯。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30多层、100多米高的住宅楼都不稀奇。这是因为大城市里,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稀缺,所以为了提供足够的住房,就只能把房子一层层往上叠加。
用高层住宅解决城市住房问题的想法,最初来自法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1887—1965)。他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光辉城市的构想:居民都居住在一栋栋相隔甚远的高层塔楼里,所有的建筑和公路都架高5米,地面层是一片畅通无阻的绿地,所有的居民都可以在地面的公园里自由自在地散步。这样的模式不仅能提供足量的住宅单元,而且保证人人都能在充满阳光绿植的环境中健康生活。1952年建成的马赛公寓是集中体现这一理念的代表作品。
柯布西耶的理念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柯布西耶相信,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而机器的问题就是太过于呆板了,有人讥讽这种住宅楼叫“黄泥墓碑”。大片大片的这种住宅小区已经让城市越来越呆板无趣。
在马德里有这么一栋住宅楼,或许给出了高层住宅的另一种答案。这栋住宅楼位于马德里的美洲大道旁,从巴拉哈斯机场去往市区的路上,你多半会注意到它。粗糙的混凝土柱子拔地而起,头顶上的圆盘好似树冠,圆形的阳台从柱子的缝隙里长出来,像是树干上附生的菌菇。这栋房子的名字叫白塔,建成于1969年。鉴于它烂尾楼一样粗犷的外观,你可能会很惊讶这居然是一幢高档的住宅楼。
它的建筑师萨恩斯·奥伊萨是西班牙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驱。甚至我们可以这么说,奥伊萨就是西班牙的勒·柯布西耶。有趣的是,奥伊萨和柯布西耶在性格上也有诸多相似:他们都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建筑风格多变,对建筑充满激情,讲起话来慷慨激昂。白塔的设计最初的确受到柯布西耶的影响,但当时毕竟已经是20世纪60年代,国际建筑界已经开始反思早期现代主义那些过于激进的观点,所以奥伊萨可以一边吸收现代主义大师的观点,一边留意人们的批判,从而调整自己的策略。



更人性化的高楼
我们对比一下柯布西耶的马赛公寓和奥伊萨的白塔,就可以留意到这种继承和演化。马赛公寓是一栋长条形的建筑。建筑底层架空,矗立在一片公园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