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时政新闻“破壁出圈”动因分析
作者 张秋丽
发表于 2024年12月

摘要:近年来,央广网策划推出了《声动中国》《习声回响》《每日一习话》《看图学习》等一系列时政新闻栏目,综合短视频、图解、H5、音频等全媒体方式力求时政新闻报道形式多元化、内容鲜活化;创新百姓化表达,让时政作品更接地气,用小金句撬动大主题,推动时政新闻的形象化、生活化、社交化、亲民化,拉近受众距离;打造时政新闻IP,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传播模式,满足广大受众不断增长的互动、参与需求,为主流媒体时政报道创新带来了有益启发。

关键词:央广网 时政新闻 《每日一习话》 《看图学习》

以计算机和移动通信设备为传播载体的移动互联网生态中,民众的碎片化阅读模式深刻影响着时政新闻的生产与传播。如何通过新表达、新形式、新传播,让时政新闻更加接地气、更贴近人民群众,达到润物无声的传播效果,成为主流媒体面临的重要课题。央广网推出的《每日一习话》《看图学习》系列时政新闻融媒体产品,创新平民化表达形式,打造有高度、接地气的时政产品;丰富音视频表现形式,构建特色鲜明的时政新闻IP。据央广网新闻报道,仅2022年,央广网时政新闻精品内容就获得近500期全网置顶转发,触达受众超168亿人次,进一步提升了时政新闻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一、创新叙事语态,让时政新闻产品有高度、接地气

时政新闻产品内容的严肃性、权威性,很容易走入枯燥乏味、生硬说教的窠臼。移动互联网生态下的时政产品要想“破壁出圈”,就要创新内容采编理念,以百姓化、平民化的叙事语态展现鲜活的全媒体内容,让“高大上”的时政内容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走进人民群众的心中。

1.百姓化表达,力求“温度”与“深度”有机结合。全媒体时代,以抖音、快手、小红书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发展迅猛,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便捷,轻量化、泛娱乐的短视频、图片内容成为人们阅读的主要内容。以严肃权威为主要特征的时政新闻产品,容易让人产生疏离感、距离感,让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年受众敬而远之。在此背景下,时政新闻产品要及时转换话语体系,以平民化、百姓化的语言,让输出内容更加通俗化,让网民真正听得懂、愿意听。由于时政报道内核的严肃性,一幅简洁的长图、一段简短的视音频,其背后都需要大量的材料积累。时政新闻通过百姓化的表达,能够更好地实现温度与深度的融合,进而在传播过程中激起更大的舆论“水花”。央广网《声动中国》时政专栏推出的《这届青年是懂____的》,以互联网式的题目、个性化的导语作为该短视频内容的开篇,运用“可盐可甜 ”“可美可飒”等网感十足的词句,全篇分成“懂反差”“懂卖萌”“懂炫技”“懂挺身而出”的不同篇章,展现了从高楼大厦到山野林间,从雪域高原到海岛边关,从城市街角到航天现场,中国青年在不同的岗位上勇担使命、奋进奉献的逐梦故事。该类时政内容以互联网化、百姓化的表达引发网民强烈反响。

2.通俗化解读,以小金句撬动大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等一句句短小精悍的金句饱含着强大的能量。很多金句也让广大群众产生强烈共鸣。以金句为切入点,对其进行通俗化解读,能够让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的宣传更容易与受众达成共识。央广网推出的时政专栏《每日一习话》,专注于金句的通俗化解读,将党中央的施政方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读,让广大网民能够认识其深层的内在逻辑,通过金句这一凝练的传播载体,将党的大政方针传播到民众的心里。例如,该专栏推出的《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将这一金句作为切入点,阐述了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的重要性,结合带领兰考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焦裕禄、将青春和生命奉献在了脱贫攻坚一线的黄文秀等优秀共产党员的榜样案例,并采用对比的手法列举2022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接收的344.4万件次信访举报、95376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的查处,用通俗化的数据与事实说话,彰显了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一严到底的态度和决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深切真挚的人民情怀、无私无我的崇高境界。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4年2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