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的话语建构与叙事创新
作者 洪诗谐
发表于 2024年12月

摘要: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讲好“中国故事”成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深化经济合作的关键着力点。本文针对内宣力量难以全面转化为外宣影响力、媒体平台辐射能力有限、对国际传播实践指向理解不够深入这三个问题,提出一套叙事创新路径,通过转变叙事视角以增进跨文化共鸣,拓展叙事主体以丰富故事维度,细分目标受众以实现精准传播,以及革新传播手段以强化信息触达与互动效果。希冀向国际社会讲活、讲全、讲细、讲透“中国故事”。

关键词:讲好中国故事 国际传播 话语建构 叙事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在国际话语权提升战略导向下,“中国故事”这一概念悄然实现了从文学领域向新闻传播舞台的深刻转型。这一过程不仅标志着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战略之需,更是促进国际社会理解中国发展模式、接纳中国智慧的重要桥梁。如何通过话语建构与叙事创新让“中国故事”更具穿透力、感染力、影响力,确保中国话语传得开、传得远、讲得好成为传媒领域需要面对的时代课题。

一、“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的三种叙事形态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院长陈先红教授认为,“中国故事”是指在国际传播场域中,被提及的中国人、事、物、场、境五大要素故事,在国际传播语境下,旨在向国际社会展现真实立体的中国。在实践中,“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的叙事方式可分为以下三种。

1.引导舆论风向的澄清式叙事。在纷繁交织的国际时局下,国内媒体承担着对热点事件展开权威发声,以引导国际舆论、揭示事件真相的任务。澄清式叙事正是在这一任务的推动下所形成的叙事形态。澄清式叙事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出品的《走进新疆》纪录片,该节目在三位外国主播的带领下,深入新疆对当地牧民、网络博主、毛皮滑雪队员等人士展开采访,以真实而全面的视角展现了新疆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的社会气象。除针对认知误区展开纠错外,澄清式叙事也可能体现为对重要历史事件、社会发展历程的客观呈现。例如,新华社在海外社交媒体推出的英文节目China Xinhua News通过大量的珍贵史料和震撼的视觉技术展示出中国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解读中国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的重大成就,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发展现状的重要窗口。

2.弘扬传统文化的传承式叙事。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符号互动理论认为,文化符号是一种能够超越事物自身的表现形式而反映出某一社会群体共同承认的意义与价值的物质实体。在中华文明的历史沿革中,存在不少能够作为文化符号的事物,如粽子、瓷器、大熊猫、古建筑、京剧脸谱等。国际传播视域下的传承式叙事正是立足于此类文化符号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表达,以此提升国外观众对中国文化认同感的叙事形态。以新华日报国际传播部推出的短片Home Story in Jiangsu为例,该作品在第33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项评选中荣获一等奖。作品通过讲述苏州古典建筑的变迁历史与文化背景真实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厚重底蕴。相较于澄清式叙事,传承式叙事在宣传层面上更具柔性特质,它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弘扬传统文化,以带有鲜明文化烙印的“中国故事”引发世界人民的情感共鸣。

3.透视民生百态的发掘式叙事。上述两种叙事形态分别具有“软”和“硬”、主动出击和被动防御的特性,但仍然缺少个体视角,难以将海外传媒受众引入日常化的叙事语境之中以提升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代入感。发掘式叙事侧重发现社会生活中的奇事、趣事,为国际传播的内容创作、表达阐释提供了灵活的创新空间和丰富的话语资源,是满足个体文化想象的绝佳载体。目前,发掘式叙事的典型案例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旅游类节目《远方的家》,该节目通过记者亲身体验、观众互动、民间旅行加经验分享等手段带领观众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并在旅行的过程中关注沿途民众的故事、探寻地域文化的奥秘。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4年2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