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宁夏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策略研究
作者 孔峥
发表于 2024年12月

摘要:宁夏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对国际传播促进双边经贸往来与多元文化互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梳理了宁夏全区报业、广电及市县级融媒体中心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现状。针对新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从体系构建、内容创新、传播流程等方面,提出建立国际传播体制机制,通过项目管理促进高效运营打造核心竞争力,协同共建释放多维产能。充分发挥“全区一盘棋”的协同效应,不断提升宁夏国际传播效能的路径和策略。

关键词:“一带一路” 国际传播 体系构建 协同效应

“一带一路”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为全球合作提供富有价值的参考,记录与传播中国与不同国家文化交融的共享经验与故事,就成为国际传播自主性实践和原创性观念的增量资源。而在复杂的国际舆论斗争中,围绕共建“一带一路”打造更多共识性传播新实践,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行稳致远,成为传媒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聚焦“一带一路”,发挥地缘优势

近年来,宁夏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贸合作不断深化,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等“国际化标签”的区域影响力显著提升。2024年6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宁夏要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结合,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深化与阿拉伯国家经贸合作,提高内陆开放水平。这为宁夏高质量发展对外经贸合作注入了强大动力,同时也为宁夏媒体稳步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助力地方经济全球化指明了方向。

1.形成地方媒体矩阵,搭建多语种传播平台。中央驻宁新闻单位、宁夏日报、宁夏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分别设立国际传播专门机构、英文网站,原创外宣节目,拓展海外传播渠道,建设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矩阵。与人民网、中国日报等中央媒体开展央地合作,成立宁夏国际传播融媒体中心、上线宁夏英文国际互联网站。2024年8月宁夏广播电视台丝路传播中心正式成立,以阿拉伯语、英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为主,搭建多语种节目库,通过开展节目译制、中外合作拍摄、海外播出平台拓展、短视频融合传播等方式,从纪录片到电视栏目,再到电视剧,推动一批批多语种视听内容成功“出海”。以宁夏日报、宁夏卫视官方账号为龙头,以400多个账号为矩阵,在Youtube、Facebook、X(Twitter)、Instagram、TikTok等覆盖全球用户的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中外文图文报道、海报、H5、短视频、直播等系列融媒产品。

2.打造海外播映品牌,突出宁夏地方特色。宁夏广播电视台与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中东广播中心(MBC)、五洲传播中心、迪拜中阿卫视、黎巴嫩广播公司电视台(LBC)、马来西亚Long TV等国内外视听媒体机构深度合作,打造《宁夏时间》《宁夏影视周》《电视中国剧场》等海外播映品牌,推动一系列具有浓浓“中国情”“宁夏味”的视听作品常态化“出海”。纪录片《中阿友谊》《宁夏美食》《丝路印象》《画家眼中的丝路》《穿越腾格里》等,电视栏目《这里是宁夏》《品牌宁夏》等,先后在央视阿语频道和西语频道、迪拜中阿卫视,以及阿联酋、突尼斯、约旦、埃及、伊拉克、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级媒体机构播出。电视剧《山海情》《双城生活》采用本土化译配在埃及、苏丹、伊拉克、阿曼等国晚间黄金时段热播,《山海情》《三十而已》《小欢喜》《梦娃》登陆中东广播中心网络点播平台SHAHID,观看量持续攀升,营造了浓厚的“看中国剧,知中国事”的知华友华氛围。

3.中外媒体融通合作,共筑叙事话语体系。淡化主体性,走向具备对话、沟通、共融的中外合作拍摄是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宁夏广播电视台先后与日本放送协会(NHK)、美国国家地理等机构以“共同策划、联合制作,全球推广、同步播出”的合作模式,出品了纪录片《黄河》《移民村的故事》《极致中国·宁夏》等一批通过国际化表达讲述中国故事的视听作品。通过中外媒体的合作拍摄,促成了“一带一路”倡议下多边话语体系的建构。

4.加强社交账号内容共创,形成各地联动机制。宁夏媒体还与国内省级国传中心加强海外社交账号联动,共同完成大型活动直播及新闻资讯全球供稿,例如,与柬埔寨ASEAN TOP NEWS(东盟头条新闻社)合作,完成第九届贺兰山东麓国际葡萄酒博览会全程转播。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4年2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