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节目《江河长歌》:用歌谣打造广播主题文艺新样本
作者 祁伟耿
发表于 2024年12月

民歌民谣历史悠久且内容丰富,深植于中华大地灿烂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2022年10月2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音乐之声推出大型融媒节目《江河长歌》,节目以“乐”之名,生动展现了民歌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细致描述了长江、黄河两岸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江河长歌》在云听、央广网、央视频、央视文艺等新媒体平台上线后很快出圈,引起广泛关注,节目热度也随之攀升。据央广网统计,截至2022年10月31日,不到一周时间节目就实现了全网高达2.4亿的累计触达量。可以说,《江河长歌》是音乐之声对广播音乐节目在新媒体时代发展路径的又一次有益探索,它的成功也受到了广大听众的一致好评。高热度、好口碑让节目站在国潮文化音频类内容的高起点上,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也印证了优质的广播节目的强大影响力,为以后广播音乐节目的创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以江河为轴,融合传统文艺与现代音乐文化

《江河长歌》以孕育五千年中华文明起源的长江、黄河两大母亲河为轴心,通过《雪域调》《巴楚赋》《吴越韵》《大河谣》《安澜吟》等不同单元来展现民歌与现代音乐融合的画卷,既呈现了长江、黄河流域不同地区的民歌形态,也记录了当地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同时还唱出了民歌民谣的独特韵味。节目通过梳理文明与土地、音乐与歌谣的发展脉络,记录了传统曲艺与现代先锋的对话、民间乐器与歌谣的结合、古代诗词与现代音乐的互动,挖掘民间歌谣的文化历史,凸显国人的文化自信。

1.传统曲艺与流行文化的融合对话。中国传统曲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与韵味,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巨大的民族历史资料和文化内涵。传统曲艺与现代音乐结合,可以丰富流行音乐的文化内涵,也能够让传统民族文化得到广泛的传播,从而将流淌了千年的江河文化,再一次鲜活地展现在听众面前,感受江河流域的历史文明。例如,苏阳演唱的《春风》,将“花儿”“秦腔”等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音乐进行嫁接融合,创造出被现代人接受的全新音乐语言。他演唱的民歌里,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让黄河文化、黄河文明生生不息。又如,陕北歌王王向荣演唱的《天下黄河几十道湾》,将黄河两岸脚户、船工、农夫们的号子与现代音乐融合,唱出了激荡宏伟旋律。王向荣用自己的歌声告诉大家,劳动号子是伴随劳动的民歌,是民歌音乐最早的根源和基础。再如,苏州评弹名家盛小云,曾与内地知名摇滚乐队跨界合作,以苏州评弹《白蛇传》唱段融合民谣摇滚的形式,推出歌曲《重临西湖》,给人一种新颖又奇妙的听觉感受。

2.民族乐器与世界乐器的融合。中国器乐艺术历史悠久,千年沉淀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雅风格。民族乐器是在传统文化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着传奇的东方文化神韵。将民间乐器与现代民谣结合起来传唱,可以丰富现代音乐特色,推动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那些生活在长江、黄河两岸的孩子,从小就在自然的和谐之声中悟到了音符的美妙,他们将民间乐器与现代民谣相结合,唱出了激情澎湃的曲调。例如,厨子和戏子乐队发行的专辑《三碗不过岗》,在吉他贝斯的基底中加入中国大鼓、古筝、竹笛等传统器乐配置,从黄河的古典名著和历史故事中汲取能量,唱出了穿越千年的苍茫与荡气回肠。又如,张尕怂、李敬进、彭少辉共同表演的《没有黄河我活不下》,他们用手中的三弦弹唱黄河流域的人和事,那些古老的歌谣早已刻进他们的血脉,唱出了父母的心声、村民的心声、民间艺人的心声,甚至偶遇到的人的心声。可以说,通过把故乡的声音和当下的生活相联接,他们打造了属于这个新时代的黄河尕谣。再如,杭盖乐队的《青海长调》,将吉他、贝斯、鼓、钢管等乐器融入创作中,既深入探寻民族音乐的根源,又将民族音乐进行创新再传承,深刻诠释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道理,用民族风格创造了极具特色的音乐。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4年2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