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女子体育一直被视为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女性积极融入社会、展示自我价值的途径之一。随着媒介技术的革新,中国女运动员以卓越的表现打破了媒介形象的被动构建模式,破除了附加在女性身上的单一审美标准,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文化景观。巴黎奥运会期间中国女运动员的辉煌成就也促使她们的主体地位被认同,在弥合认知与促进交流中推动着体育的跨界融合,也在自塑与纠偏中成为赋能我国对外传播的源流与动能。
关键词:新时代 中国女运动员 媒介形象 巴黎奥运会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相比以往被叙述、被再现的报道境遇,女运动员客体化的状态被打破,形成了“具身再现—议群讨论—社会参与”的话语矩阵,女性逐渐呈现出强大且美好的媒介形象。2024年巴黎奥运会赛场上,共有10500名运动员参赛,其中男女运动员各5250名,在奥运会史上首次实现了参赛人数上的“性别平等”。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Thomas Bach)所言:“这是奥运会甚至体育史上最重要的女性时刻之一。”2024年巴黎奥运会中国队金牌总数共有40枚,其中女运动员获金牌数23枚,占比57.5%;银牌总数27枚,女运动员银牌数17枚,占比62.96%;铜牌总数24枚,女运动员获铜牌数17枚,占比70.83%。获得如此优异竞赛成绩的女运动员受到了媒体的强烈关注。同时,在荣誉的激励下,女运动员们以“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为指引,凸显了女性的多元魅力、坚强品质以及包容与谦逊的美好品格。鉴于此,聚焦新时代中国女运动员的媒介形象呈现,分析其在促进文明互鉴、讲好中国故事方面的巨大潜能很有必要。
一、主体性建构:新时代中国女运动员媒介形象呈现的实然图景
社交媒体的发展不断完善着“不平衡”的报道局面,也为各个主体提供了一个主动构建话语网络关系的空间。女运动员作为表达与实践的主体,在空间中的话语呈现既是对其客体化的破除,也是有别于官方话语的差异化表达。国际奥委会官网数据显示,除1984年、1988年和2008年的奥运会外,其他八届奥运会中国运动员中女运动员的人数均高于男运动员人数。对于中国女子运动员的出色表现,媒介平台通过“荣誉”“信仰”“国际形象”等话题聚合受众,使女性力量的国家和民族符号渐进强化,在叙事传播过程中呈现出了“女性传播”新路径。
1.单一审美标准的破除。按照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的理解,“审美判断力是按照一条规则、但不是按照概念来对物作出评判的一种特殊的能力”即“共通感”(Sensus Communis)。这与个人的逻辑判断和私人感知不同,这种审美取向背后往往包含着某种霸权与文化因素。以往媒体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倾向于将女性审美标准判定为“白瘦幼”,而媒体的话语往往具有议程设置和认知构建的功能。久而久之,“白瘦幼”的审美取向便会成为一种社会意识。而多元的力量之美,是本届巴黎奥运会中中国女性进行“审美重塑”的具象化体现,其从表征上直接破除了以往被桎梏的女性审美思维。比如,郑钦文在问鼎金牌的同时,也刷新了中国网球奥运单打金牌的全新纪录。《人民日报》发起的#郑钦文金牌#话题直冲热搜第一,阅读量达到了8.4亿次。在此契机下,关于女性审美内核的话题再次被点燃。还有女运动员张雨霏,其在诠释水中“力量与肌肉”之美的同时,斩获了1银5铜。在多元女性身体话语的诠释下,类似“白瘦幼”这类标签化的审美标准受到了强烈冲击,引发了社会对女性身体形象与价值的深刻反思。以奥运会为强大背景依托,加之充满自信与成就的女性人设,这种追求自然、摒弃焦虑的审美标准很快便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共识。中国女运动员正借其信息生产的特性,通过展示健硕的身材、有力的臂膀、聪明的才智这些“新美丽符号”,对社会话语作出结构性、制度性改写,多维度展现了女性运动员的自我关怀、价值尊严、精神文化。
2.身份的认同与属性再定义。身份的认同主要受到具身属性、文化历史和发展前景的影响,其并不只是一个生产的过程,还是一个认知结构化的过程。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发展与新媒体技术的赋能,女运动员的身份不再是一个恒定不变的名片,而是融合着新一代青年积极感、中国外宣荣誉感和奥林匹克精神信念感的集合体。
